本报记者 杨 帆 本报通讯员 贾黎明 乔承祖
今年84岁高龄的宫玉仙是孟州市西虢镇戍楼村人,也是一名有着55年党龄的老党员。
从1958年入党的那天起,宫玉仙就给自己立下誓言,要一辈子做好事、做善事,做一名合格的党员。一晃50多年过去了,如今,这个有着半个多世纪党龄的老人,还在践行着当初的誓言,用行动为党员这个光荣称号增添光彩。
今年6月14日一早,身体还算硬朗的宫玉仙蹬着三轮车去地里拾麦子。路过本村宫跟上的地时,看到宫跟上请了十几个人在刨洋葱。看到这里,宫玉仙二话没说,停下车就去帮忙干活。看到老太太这么大年纪,宫跟上就劝她休息。谁知宫玉仙却不领情,并且说:“这又不是多重的活,你一天给别人50元工钱,我分文不要,为啥不用我呢?”
戍楼村一组的乔根是村里出了名的困难户,2011年,他儿子考上大学的消息被宫玉仙知道后,她主动上门为其送了100元钱。去年农历腊月,戍楼村六组90多岁的孟先青老人患病,宫玉仙知道后又是送水果、又是送蜂蜜,并为其留下了100元钱。
多年来,宫玉仙不光在本村做了许多好事,就连外村的人有了困难,只要让她知道,她一样会捐钱捐物。赵和镇大宋庄村的乔菊香的丈夫过世早,她一个人辛苦供养两个孩子上了大学,生活十分困难。宫玉仙知道这件事后,不顾年迈,骑着三轮车爬坡上岭跑了近10公里路,为乔菊香送去100元钱。
给东家送三五十元,给西家捐百八十元,几十年来,宫玉仙一共为别人捐了多少钱,连她自己也说不清楚。宫玉仙乐善好施,是不是她很有钱呢?不是。有多少次,人们总会看到她在地里一穗一穗地拾麦子、一朵一朵地拾棉花、一粒一粒地拾花生。拾来的东西,或者卖钱贴补家用,或者分给左邻右舍。
最近几年,宫玉仙一直守着一小片棉花地。天旱了,她要用三轮车推水浇灌;生虫了,她要像年轻人一样背着喷雾器打药治虫。收回来的棉花,她自己舍不得用,却掏钱加工成皮棉,送给村里的困难户。
好多人都不理解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可宫玉仙却响亮地回答:“因为我是个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