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木匠都离不了“班母”。它为什么叫班母呢?
鲁班小时候做木匠活用的墨斗上的墨线线头,常常系着个疙瘩,每当做一条东西,看看边或面直不直,或者通不通的时候,总是让母亲拽着疙瘩,自己手拿着墨斗盒吊线,日积月累,天天如此,年年如此。鲁班的母亲也感到厌烦,于是说:“班儿,你就不能想个法儿一个人吊线吗?”鲁班想啊想啊,整整想了三天三夜都没想出来。
一天,鲁班的母亲正在做针线活,鲁班又要让母亲来拉线,鲁班的母亲急忙放下针线,取下右手中指上的顶针,放在针线筐内,可站起来向鲁班起步时,不小心踢翻了针线筐,筐里的东西撒在了地上。她打了个趔趄,一脚踩在顶针上。顶针成了两半儿,一个大半儿,一个小半儿。鲁班的母亲灵机一动,拾起大半儿的顶针走到鲁班跟前说:“班儿,你把它钻个眼,使线系在上面,然后挂在木头上,一个人不就能吊线了吗?”
“哎呀,娘,你想的真好!我想了三天三夜都没有想出来。”鲁班高兴地说。
从此以后,鲁班就不用母亲拽着疙瘩,而用带钩的东西代替。人们为了纪念鲁班和他的母亲,把系在墨线头带钩的东西叫“班母”或“母治”。(摘自《龙源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