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资源、小产业,是众多诸如四大怀药产业开发都面临的现实尴尬。
这类产业好像都出身雷同、特征鲜明:多少都有些文化味儿、多少都有着技艺的传承或是拘于特定地域性的独特资源。按理说,如此鲜明的产业特征,更利于形成有特点的产品,使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
然而,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如此优质道地的药材大资源,却最终沦为“农副产品”而难成大产业。毋庸置疑,焦作怀药产业近年来得到了一定发展,企业增多且产业链条不断拉长,但上规模且在国内市场上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却几乎没有,绝大多数的怀药企业都是小而全、散而乱。其中症结,究竟在哪?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焦作怀药固然受到了全国中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发展后劲不足等产业大势的影响,但“身受其害者,必有所非处”,焦作怀药之困之解,应当引起深思。 四大怀药本就因焦作古称怀庆府而得名,其所产的山药、牛膝、地黄、菊花等四大中药,被我国最早药物学经典《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并在之后历代医药名家的由表入里、去粗存精中发现了四大怀药的优秀原始本性,沉淀为怀药文化流传至今。
也正基于此,明清时的怀庆药商,靠着家乡的这一土特产,将财富神话留在了全国许多地方,成为河南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商帮集团——怀庆商帮,并成为北京同仁堂、上海雷允上、杭州胡庆余堂等中国百年老字号、中国知名品牌的战略合作伙伴和原料供应商。
然而,从来“云大最易散,石小方弥坚”,焦作怀药由于缺少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以及企业品牌意识差、研发能力弱等原因,致使这一大资源,最终沦为一个个小而散的经营个体,资源潜力无从掘起。甚至由于企业普遍缺乏品牌意识,这个失败样本的背后,仍然存在着“自砸招牌”的影子。
其实,资源何以得聚,合力何以形成,焦作在此方面有着一个颇为成功的案例——凭借八百里太行山在焦作分布着的1000多处景点,焦作旅游近年来异军突起,并被业内人士以“焦作现象”。究其缘由,其中大手笔、多元化的宣传促销,当是这瓶“好酒”走出深巷的主要原因。与之相反,作为“一山一拳”两大名片的另一半,太极拳文化产业的开发却相对滞后。
云台山所得,太极拳所失?两相对照,找准点、聚资源、造龙头、塑品牌,当是焦作怀药产业突围的路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