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须虫
“谁叫你们把我生到这个世界来的?”“我的事情不要你管!”“你们真没用!”……近日,网上一个贴子列出了最让父母伤心的9句话,由此引发了很多年轻人的反省。一项最新调查显示,有90%以上的年轻人至少说过这9句话中的一句或是几句。记者就此采访了武汉网友,受访者大多表示,两代人之间,气话不用放在心上。
(据《楚天都市报》)
仔细看了“最伤父母9句话”,的确我们为人子女的或多或少对父母曾经说过。在特定的语境下,当然不会是故意的伤害,相反,说这些话时是绝大多数是“口不择言”,不懂得尊重父母,把关爱当成了束缚,让父母感觉到关心成了一种错、付出成了一种罪,自然是莫名的伤害。
不过,“最伤父母9句话”并不单单只是伤人的话,而是父母与子女之间观念、习惯与行为方式之间的冲撞。譬如,类似的一些话更多的时候虽然没说出口,但心里却是那么想的。如我们嫌父母唠叨、嫌父母干扰自由,嫌父母把自己一套观念强加在头上,甚至更反感父母替我们安排好一切。“好了好了,我知道了,真啰嗦!”“说多少次不要你做,做又做不好”等,无不是将心里的观念诉诸到了口头。父母关爱子女是真心的,无须怀疑,但是这些做法是否合理,的确值得商榷。
在民间有句话,“不管子女年龄多大在父母眼里永远都是孩子”,它折射出了父母对待孩子态度的普遍性。子女成了长不大的孩子,与已经成年有独立人格与行为能力,本身就是一种矛盾。从孩子的成长规律来看,孩子变化的不只是外在的身体,还有内心寻找自我的历程。在这个历程中,孩子试图摆脱父母的影子与束缚,是看不见的原动力。做父母的约束越紧,遭遇到的抵触与反抗就会越大。换言之,只要观念不改变,这个矛盾其实是难以调和的,即便子女学会了尊重父母,也只会让父母在形式的礼节中,感到关爱无途的失落。
“最伤父母9句话”注解“中国式亲情”,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亲情中家庭成员地位的对立。父母对于孩子,在传统的观念与现实教育中,一直缺少了平等性,子女被当成父母的依附,忽视了人格平等性的尊重,对孩子成长中的选择,不是引导而是干预,甚至越俎代庖,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观念与行为方式强加在孩子身上。这种并非平等的格局,及至孩子长大成人,不再需要仰视父母,地位俨然出现了颠覆。父母的关爱是多余的,父母回归到需要女子之时,反而又被子女当成小孩一样照顾。如,“有事吗,没事?我挂电话了”、“说了别吃剩菜,怎么老不听?”等莫不是如此。
对于“最伤父母9句话”,许多年轻人因为“做了父母而理解父母”而反省,许多父母又因为难舍的亲情而包容,用“气话不用放在心上”之类的实现关系的自我调节。但是,这些并无助于改变亲情的内部结构,也无法避免父母与年轻子女观念与习惯的冲突。尊重是双向的命题,孩子学会尊重父母固然必须,而父母懂得尊重孩子也很重要。无疑,这需要从平等观念上给亲情松绑,不要让亲情成了一种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