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 军
从2005年起,张小挪在山阳区新城街道定和村村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了8个春秋,他以“民生大如天”的信念和负重奋进的精神,团结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努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使这个曾经的落后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也成为全村人最坚实的依靠。
“张小挪是条汉子,他不计较个人得失,对党忠诚,始终把为人民服务放在第一位。”这是新城街道党总支副书记张涛对张小挪的评价。张涛2005年到定和村担任南水北调征迁包村干部,和张小挪共事8年。当时定和村矛盾复杂,上访户较多,自家生意做得顺风顺水的张小挪仓促受命,被选为村委会主任。从此,他把所有精力放在村里工作上,抓主要矛盾,解思想疙瘩,一年下来,把党员群众拧成了一股绳,但他自家的建筑公司和餐馆都因无人打理生意而关门。
定和村因地理位置原因,村民融入城市较早,大部分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对外出租房屋。在南水北调第一批征迁工作中,该村1000多口人面临搬迁。“按照国家补偿标准,村民虽然有房住,但与出租房屋相比,搬迁后的生活质量肯定会下降。”张小挪对记者说,“怎样才能为村民争取更大实惠?只有盖高层楼房,提高容积率。”颇有经济头脑的张小挪经过广泛征求意见、讨论研究,在不违背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利用有限的土地进行高效的土地资本运作,提高容积率,并通过招商引资,实现资源最优化,最大限度降低了村民购买时的房价,并为村集体增加了3000余平方米的门面房。
“定和村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珍贵的土地资源,为如今村民福利的显著提高打下了基础。”张小挪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村集体每年的门面房房租收益有400多万元,全村3000多人每人每年福利1100元,另外,村里的老人每人每月还有300元养老福利。
尽管村集体经济收入不断增加,但张小挪8年来从不巧立名目吃请,也不在村里报销招待费。“8年了,我们村一直是‘零招待费’,一切村务公正公开、阳光操作。只有坚决兑现向群众承诺的事情,群众才会信任你、支持你。”张小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