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今日沁阳/专题 上一版3
唱响自己的歌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3年7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唱响自己的歌
——讲述沁阳一中分校的故事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清华大学杨芳教授报告会
  家长会
  成人仪式上,学生和父母深情相拥
  2013“梦翔分校 红动国学”校本课程集萃
 
   

  3月16日,民盟沁阳烛光学校、北京四中远程教育合作学校揭牌暨捐赠仪式在沁阳一中分校举行。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副主席、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民盟中央社会服务部部长郭勇一行莅沁参加揭牌仪式。省政协副秘书长、民盟河南省委副主委毛德富,焦作市政协副主席、民盟焦作市委主委郝立富等省、焦作市领导出席揭牌仪式。我市领导魏新洪、毛文明、张沁山、买国等与沁阳一中分校4000余名师生参加了当天的仪式。

  贺 信

  市教育局:

  

  欣闻我市高考取得骄人成绩:今年我市共有考生4168人,本科上线3110人,上线率74.7%。尤其是一本上线率创历史新高,上线率达12.39%,较全省高5.29个百分点。一本、二本、三本上线率和万人上线率均位居焦作六县(市)第一。沁阳一中一本上线388人,较去年增加219人,增幅为128.8%,7名考生进入焦作六县(市)第一。沁阳一中一本上线388人,较去年增加219人,增幅为128.8%,7名考生进入焦作县(市)文理科前10名;沁阳一中分校本科上线913人,其中体育艺术类本科上线653人,480余名考生通过国家重点院校的单招和文化双过线;永威学校本科上线477人,阳光班学生二本以上上线率达100%;对口高招上线168人,上线人数和上线率均居焦作第一。市委、市政府特向你们表示热烈祝贺!向全市教职工致以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

  成绩的取得,是教育局务实重干、永争一流的结果,是各学校砥砺奋进、克难攻坚的结果,是全市广大教师尽心竭智、敬业奉献的结果。希望你们珍惜荣誉,戒骄戒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进一步创新管理理念,优化教学方法,强化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全面加快富裕沁阳、文化沁阳、美丽沁阳、和谐沁阳建设进程,努力走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前列,做出教育系统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共沁阳市委

  沁阳市人民政府

  2013年6月29日

  为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多元发展模式,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04年,沁阳一中分校应运而生。2011年暑期学校整体搬迁到一中老校区。学校现有教师245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25人,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教师6人;学生3890人,52个教学班。

  2012年,根据上级规范办学体制的有关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沁阳一中分校办学体制由原来的“公办民助”改制为“公办学校”。入校就读的正式生每学期只需交纳150元的学费,每年减轻了千百个家庭的负担,改制是一项利民惠民、得民心的重大举措。

  沁阳一中分既有丰厚的历史积淀又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覃怀书院、覃怀中学堂的深厚文脉,是她奔腾向前的源头,省立十三中、沁阳一中“爱国奋勉”的精神给了她勇于探索的胆略,它顺应时代要求,走特色教育之路,八年八大步,教育教学成绩斐然,为沁阳百姓所瞩目。

  

  你给我一个孩子,

  我还你一个优秀青年

  

  你给我一个孩子,我还你一个品德高尚的青年

  5月7日成人仪式后,毕业班组织了“高考三十天远足”活动。

  同学们排列整齐,行进有序,即便冒着雨,他们也是精神饱满,一路行走,一路口号,一路歌声。在休整过程中,同学们吃着自带的烧饼,相互拍照留念,班级之间还比赛唱起了红歌。

  返回路程要艰难的多,但每个人脸上显示着坚毅的眼神。有的同学脚上磨了泡,累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仍在坚持着;有的同学身体撑不住了,带队老师劝他坐车,他说“我现在坐上车了,那前面的路不就白走了!”就这样,又一个四小时的漫长征途在同学们的坚持中过去了。

  100里的路程,100里的跋涉,磨炼了学生的意志,增强了学生的体质,也让他们感受到战胜自我的喜悦和自豪。

  ——记11级学生成人仪式掠影  

  

  成人仪式掠影只是学校育人的缩影,沁阳一中分校每年均开展十几项德育活动,让学生在精彩的活动中成长为具有良好品德的人。

  为了弘扬国学,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学校开展“国学诵读”活动,每天大课间诵读《弟子规》;学校每两个月进行一次“十大文明之星”和“十大文明班级”评选。学校从各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规范教育,对学生宿舍的整改更是其中颇具成效的一项。从整理床铺、摆放物品到扫地擦窗,都要求学生规范进行。除此之外,学校还组织学生参加许多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参观博物馆、朱载育纪念馆,丰富历史文化知识;组织清明节扫墓,缅怀先烈,培养爱国意识;建立小记者协会、广播站,锻炼学生的开口动手能力……

  你给我一个孩子,还你一个学业有成的青年

  漫步清华园,欣闻清华教学站花落沁阳,民盟烛光行动点亮分校,北京四中网校与母校亲情结盟,一个个喜讯接踵而至,令人振奋。

  回想高二时,上好大学对我是那样的遥不可及,更别说清华大学这世界高端学府了。老师们根据我的实际情况,为我打开了另一个世界——学美术,上名校。在秦芬芬等几名专业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的美术成绩有了大幅度提升,然而清华依然不在梦中。

  2010年冬的那次北大清华励志行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未名湖畔,为什么就不可能有我的身影呢?我是一个骨子里充满傲气的女孩,不会像家乡大多数同龄女孩那样甘于父辈的安排。于是,那一年,清华大学美术专业单招的考场里,有了我的身影。2011年4月份,单招成绩揭晓,我如愿通过了清华美院的专业考试。

  回到学校,我茫然了,将近半年未学文化课,看课本像看天书,以前学的知识大多遗忘……学校帮我走出了困境:把我单独安排在一个大教室里,教室专门安装了多媒体设备;从全校教师中选拔优秀教师给我单独辅导,老师们根据我的学习情况制定复习计划,每份试卷每道题都耐心讲解,教给我做题的方法和技巧,帮助我总结学科学习的规律,和我交流思想……最终,我圆梦清华。

  没有学校的帮助,清华大学对我永远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感谢我的母校,想念那些可敬可爱的老师们!

  ——清华学子讲述自己在分校的成长  

  原瑞祺同学的成长经历,诠释了学校的教育理念。学校坚持“让每个学生都成功”的育人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描绘成长蓝图。使每个入分校就读的学生都能学业有成。

  对于文化课成绩优秀的学生,学校鼓励他们走文化考学之路;对于文化课成绩不理想但有学习艺术专业兴趣的学生,鼓励他们冲进艺术类的院校;对于文化课成绩较好又有艺术天赋的学生,鼓励他们冲击像北大、清华等艺术类的名校。

  在特长教育方面,分校除了拥有专业知识过硬的本校专业课教师外,还有强劲的外部教学资源。美术专业培训方面,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到北京、西安等地进行培训,聘请清华大学博士奇艺培训中心李圣闻老师每月到分校授课四天,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拔高;音乐专业培训方面,分校依托中央音乐学院,邀请杨艳丽、王婷婷、熊小玉、尚洪刚博士到分校讲学,面对面的对学生进行指导;此外中国传媒大学和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也给分校专业教学有力的帮助和指导。

  

  我们自信,

  因为我们有自信的理由

  

  我们自信,因为我们有科学相宜的措施

  举措一:教职工业务考试。每周日下午进行业务考试,全校领导和老师都要参加,考试的内容是历年高考题,各省市的模拟试题等等,考试结束后,各科选派骨干教师进行评卷,然后召开研讨会,形成了独具分校特色的“考、改、研、教”的教师培养模式。

  举措二:请进来,走出去。借助清华双向教学站平台,分校聘请众多知名专家教授对教师进行指导。同时,学校还大力创造条件让老师们“走出去”。 2012年11月,组织白美丽、贾庆祥等骨干教师赴衡水学习;2013年,学校选派优秀班主任到北京四中参加家长会;李芬芬老师赴港学习交流。

  举措三:家校联系。家校联系采取的主要方式:组织家长交流和教育研讨会:家长和老师交流孩子在家庭中的点点滴滴,家长之间互相交流家庭教育的心得与经验等;成立家长委员会:每个年级聘请一些家长共同组成家长委员会,让他们参与学校重大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定期家访:每年的寒暑假,班主任进行家访,从而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

  举措四:成立自强班。一中分校与香港曾宪备慈善基金会合作,从2013年秋季起设立“自强班”,择优录取50名成绩优秀、品行良好的初中应届毕业生。进入“自强班”的学生,学校免除其全部学费、住宿费、书籍资料费。同时,每年评选出12-15名优秀学生,寒假或暑假到香港中学进行为期5天左右的学习交流活动,学生到香港后的费用,由香港曾宪备慈善基金会支付。

  我们自信,因为我们有乐于奉献的教工团队

  分校有一个高瞻远瞩、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学校成立之初,就定下了“特长生基地”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大力发展体音美特长教育,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策略,大力拓展外部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圆了大学梦。“理念变,天地变;理念不变,原地转”,近年来,学校领导班子加强学习,更新教育理念,实施新举措,全力培养优质人才。

  分校的教师们以实际行动诠释着爱心和责任,解读着无私和奉献。他们好学不倦,潜心钻研,“做学者型教师”是他们追求的目标,“把每节课都上成精品”是他们给自己制定的标准;他们对自己的职业有深刻的理解,所以铭记责任;他们对学生有最深的爱,所以无怨无悔;他们把教师工作当成一辈子的事业去追求,立志做“最好的老师”,“最好的班主任”。

  在分校,还有一群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的特殊教育者——处室人员。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有他们忙碌工作的身影。他们用心谱写服务工作的赞歌,用奉献的精神装点校园的美丽。

  

  我要飞得更高

  

  从《大河报》刊登的《为了高考,让我们一起出力,抱抱—为你加油!》到焦作日报刊登的《分校人的“清华”故事》,一篇篇的文章无不记录着分校人奋斗的历程,一篇篇的文章无不彰显着分校人创下的一个个佳绩。

  今日的一中分校正站在百年办学成就累积的制高点上,为进一步落实“焦作一流,河南领先,全国闻名”的奋斗目标而与时俱进,追求卓越!

  今日的一中分校正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以丰厚的历史积淀为基础,不断创造百年名校持续发展的新辉煌!

  今日的一中分校正在唱响一曲特色教育的壮歌!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