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 玲
本报通讯员 张 燕 李 新
为打破就业创业城乡“壁垒”,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在省委、省政府和省人社厅的大力支持下,我市于去年6月27日召开全省统筹城乡就业创业试点市建设动员大会,正式拉开了试点市建设的序幕。
市委、市政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建设全省统筹城乡就业创业试点市的实施意见》,专门成立了由市长担任组长、市直有关部门及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统筹城乡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这项工作启动以来,市人社局坚持以统筹城乡就业创业试点市建设为统揽,以满足城乡劳动者就业创业需求为核心,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均等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企业招工难和群众求职难问题得到初步解决,为民生持续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人社部副部长何宪莅临我市调研时,对我市实施试点市建设尤其是村级服务站建设给予充分肯定。副省长王铁批示:“焦作这一做法很值得借鉴。只有组织落实,工作才能落实。”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今年6月26日,在我市建设全省统筹城乡就业创业试点市工作开展一周年之际,省政府召开全省深入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和促进更高质量就业电视电话会议,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文深在焦作分会场出席会议,副市长贾书君作为就业方面唯一一个省辖市代表,在主会场作典型发言。市人社局等9家单位、焦金雷等9名个人和蒙牛乳业(焦作)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荣获全省就业创业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称号,并受到表彰。
建好平台,实现城乡全覆盖
统筹城乡发展,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农村。为破解城乡就业创业不公平、不充分、不平衡的难题,我市坚持“统筹城乡、就业为本”的理念,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以村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突破口,统筹城乡就业创业。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市统筹城乡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建立完善村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站的意见》,确定了“抓好市村两级、带动县乡两级”的思路,区分新型农村社区、中心村和较大行政村、小村庄和边远山村3种类型,按照名称标识、办公设施、管理体制、服务场所、服务标准、制度流程、工作内容、信息管理“八统一”的标准,实施村站建设,全市1826个行政村、133个社区实现了服务平台全覆盖。
管好平台,推动运行规范化
村站建成后,我市着力研究建立3项长效机制:一是建立资金扶持机制。实行建站费用村里负担、市县乡三级补助的办法,其中信息化资金由市级就业资金扶持解决、人员待遇和工作经费由县乡两级财政统筹解决。全市投入财政资金1800万元,用于村站建设,首批招标采购1000台信息化设备配发至村站,村站专职协管员每月补贴最高达1240元,兼职人员一般不少于每月100元。二是建立奖惩工作机制。实施季度通报、半年考核、年终总评、奖优罚劣的工作机制,对好的村站表彰奖励,对差的村站通报批评。三是建立正常运行机制。建立市级就业创业服务机构当龙头、信息化建设为支撑、村站为基础的运行机制,对村站人员实行动态管理,民主推荐选配村站站长和协管员,编发统筹城乡就业创业《文件汇编》《站长手册》《便民服务手册》等资料,提高村站人员服务素质和能力。
用好平台,为群众提供家门口服务
我市充分发挥村站联系广泛、信誉较高的优势,努力为群众提供家门口服务:一是家门口就业服务。利用组织部门管理的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及时将就业创业信息发布至村。今年春节前开展的“千企万岗送温暖”活动,选择1000家企业、收集2万个岗位,通过村站将岗位信息送到群众身边,有力地促进了农民群众在本地就业。目前,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达76.7万人,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的80.7%。二是家门口创业服务。村站及时向群众宣传创业政策、发布项目信息、受理小额担保贷款业务,群众不用出村即可得到创业扶持。在全省首家吸收民营资金2000万元设立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全市有3.7万余人在小额担保贷款扶持下实现自主创业,带动就业9.9万人。三是家门口培训服务。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计划,为农村群众提供免费就业创业培训服务,2012年全市农村劳动力参加就业创业培训5万人次。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今年就业创业培训力争达到10万人次。四是家门口社保服务。实施POS机(销售点情报管理系统)行政村覆盖计划,全市已有600多个行政村实现群众在家门口领取养老金。实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程,全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9.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6个百分点。五是家门口维权服务。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完善农民工工资清欠机制,2013年春节前为3.14万人讨薪7593万元,对严重欠薪企业在媒体公开曝光、清出焦作市场。推行农民工工资卡制度,今年在全市建筑领域实现农民工工资卡发放全覆盖。开展劳动保障监察志愿者招募工作,首批招募50人已上岗。
完善平台,切实提升服务能力
今年年初以来,我市实施千村人社站服务提升工程,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管理系统,对全市150多万农村劳动力进行实名登记,做到“四清”,即对本村人力资源状况、未就业人员状况、新成长劳动力状况、有培训意愿人员状况清楚掌握。实行“四纳入一扩大”的城乡就业创业制度,即将在用人单位就业或在农村进行土地承包经营以及外出务工经商的本地籍农村劳动力纳入就业统计范围,将在法定劳动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农村劳动力纳入就业登记范围,将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城乡就业创业政策扶持范围,将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半年以上失业农村劳动力纳入失业登记范围,将创业培训范围扩大到全市所有具备创业条件和创业能力的城乡劳动者。在抓好村站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市县乡三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在市级,组建市就业创业导师团,推进市失业人员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市进城务工人员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以及市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一条龙”服务;在县级,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标准化建设,全市建设项目20余个,总投资1400余万元;在乡级,全部建立乡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所,对上由县级垂直管理,对下指导村站开展工作。延伸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产业集聚区建到哪里,新型农村社区建到哪里,服务平台就设到哪里。出台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市财政设立人才专项资金5000万元,运用四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为企业引进急需紧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