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传胜
在市中医院,有这样一名医务人员,她虽然不接诊看病,但患者病情的康复却离不开她的无私奉献。她,就是市中医院中药剂科主任李娥。
因为化学结缘中药
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的李娥,当初的梦想就是想成为一名医生。可是,有时候命运往往不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由于高考时化学成绩非常突出,李娥被分到河南中医学院中药班学习。
通过书本学习中草药是枯燥的。不过,在她读大二时,老师组织班里的学生到山里采药。让她没有想到的是,一些看似普通的小草,在医生的手中竟能成为治病救人的药材。从那以后,李娥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学的专业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娥认识到,在中药班学习,不仅仅是识别中草药及其用途,还要学习用现代化学的方法来分析这些中草药具有什么成分,为何能够治病。在临近毕业时,她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药物的提取与分离》这一研究课题。
在那个年代,具有本科学历的药师寥寥无几。一般而言,他们会被分配到研究机构做药品实验工作。可是等到毕业分配时,李娥却被分配到市中医院工作。就在她去市中医院报到时,一家药厂的负责人找到李娥,请她到药厂的实验室做技术人员,却被她婉言拒绝。当时,这件事在李娥的家乡引起轰动,纷纷羡慕李娥的父母培养了一个有本事的女儿。
年近不惑深造读研
虽然被分配市中医院工作并非李娥的最理想选择,但是她在这里还是找到了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地方——制剂室。在了解患者喜好的基础上,如何炮制才能让药尽其用等问题成为李娥所考虑的头等大事。在制剂室,她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做实验,即使其他同事都下班了,可她还在工作着。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娥不仅掌握了各种中药的炮制技术,还解决了制剂在操作流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如冲剂整粒问题等。3年后,28岁的李娥担任中药剂科副主任一职,成为该院最年轻的副主任。
当时,李娥一心投入到工作中,即使结婚生子,她仍以院为家,全心付出。1999年,在全市中医、护理、中药知识竞赛中,她获得中药知识竞赛个人全能三等奖、炮制单项三等奖;2000年,在全市中医、护理、中药知识竞赛中,她获得中药鉴定知识第一名及市技术能手称号,并为医院在全市中药知识鉴定竞赛中争得集体荣誉奖。当年,她还荣获了市五一劳动奖章。
尽管李娥取得了众多的成绩,可是她却不满足,认为自己现有的知识满足不了工作需求。2001年,39岁的她作出了决定:到自己的母校读在职研究生。此后,她利用宝贵的时间潜心攻读,认真学习,知识面得到了拓展。
恪尽职守心系患者
2003年,她对该院的制剂剂型进行了改进,并制定了院内制剂的质量标准,同时还完成了该院制剂品种注册及制剂室验收工作。此外,她还改进了龟板、鳖甲的炮制技术,提高了药品的炮制质量。值得一提的是,按照院领导的要求,在她的主持下,该院还改进了中草药传统的发药模式,实行饮片小包装,因质量上乘、量准洁净受到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
不仅如此,在工作中她恪尽职守、严把药品质量关,彻底杜绝伪劣药材进入医院,确保患者吃上放心药。由于该院药材不仅地道,还没有假冒产品,不少患者宁愿多花一点儿钱,也愿意到该院购买。
不仅如此,她还要求药房工作人员对医生开的处方进行严格把关。对于处方中出现的配伍禁忌及用药超量等情况,严格按规定办事,所开处方的医生必须在处方上进行第二次签字。比如,在处方上,细辛不能超过3克,这是因为细辛芳香最烈;朱砂要冲服,不能入煎剂,否则其中所含的汞离子会游离出来,服用后引发中毒,甚至死亡。
作为我市中药界的权威,李娥担任我省首届“医院中药管理委员会”委员及“临床药物评价委员会”委员。2008年,她荣获“焦作市第二批中青年名中药师”称号。
李娥正在对药材进行检测。
本报记者 朱传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