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今日武陟/副刊 上一版3
二股弦
假如我是孙悟空
刘秀赞油茶
往事如风
塞满的冰箱
赏春
一 句 话
夏季防暑小窍门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3年7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统戏剧类
二股弦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二股弦起源于大封镇大司马村。大司马村是我县人口最多的村庄,也是我国最大的古人类文化遗址、最大的原始部落群居地之一,面积达八十万平方米。西周有个武将叫休父,官居大司马,他平徐有功,周宣王赐姓“司马”,故其祖居的村庄就叫大司马。

  明朝嘉靖年间(1521—1566)的古碑碑文记载:大司马,古镇也,是东至燕赵、西通关洛的交通要道。河边码头货栈林立,街上钱庄店铺比邻,车船相连,呼号之声不绝于耳。由于人多,求财祈福者众。鼎盛之时的大司马村所建庙宇多达十三座,而且座座雕梁画栋,家家香火旺盛,以至于庙会、社火常年不断。于是,旱船、高跷、小车、经担唱的缸调、经调,说书唱的坠子、唠子,叫化子唱的莲花落及驻扎的山西会馆带来的迷糊(眉户)等各种民间艺术集会庙会,竞技比试,互相学习。期间有个叫苗丁的人,把经调和民间小调融合,并排演了一出庙里劝善经文里唱的故事,于是就成了“戏”。因所用的伴奏乐器为二股弦,故称其戏为“二股弦戏”。

  二股弦戏共有五个曲牌、十八个唱腔板式,皆为庙会上所唱之调。二股弦唱腔、曲牌完全是大司马村土生土长,其主要剧目也是由社会生活故事、宗教故事整理创编。如刘全砍柴、李翠莲上吊、唐王游地狱、刘全进瓜(刘全是二十四孝人物,刘全坟距大司马村不过五六里)等均为大司马本土故事。其特有的原汁原味的方言小调、浓郁厚重的地方风情,使其在本土魅力十足,大受欢迎。《武陟县志》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城隍庙、关帝庙就修建有戏楼。嘉靖年间(1521—1566)大司马祖师庙、玉皇庙、三官庙、孙真庙四座庙都盖有戏楼。在明朝一个村有四个戏楼,这在全国都很少见,而且当地还有碑文记载:“清朝嘉庆甲子年(1804年),朝廷在大司马修建王孝姐贞节女牌坊、王孝姐庙时,就有二股弦演出助兴。”可见,明清时期二股弦已是相当普及。且二股弦戏对后来产生的怀梆、豫剧有很大影响,如《借迪迪》、《卖苗郎》、《桃花庵》等许多剧目经过改编,都成了怀梆、豫剧的传统剧目。二股弦戏的音乐元素也被许多种地方戏吸纳采用,但是其特有的乡音和方言却是无法移植的。

  2007年初,大司马二股弦剧团应邀到郑州演出。她那原始古朴的音乐情调,原汁原味的乡土语言,抑恶扬善的民间故事,让专家学者大开眼界。专家们说:他们发现了原生态的戏剧音乐、原始状态的戏剧,是研究中国音乐史、戏剧史的“活化石”,二股弦戏不仅是河南的艺术珍宝,也是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2007年2月, “二股弦”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