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焦作市东北部的净影寺,当微风拂去白云的面纱,你会惊奇地发现,净影寺就像一幅神秘的画卷,千百年来,珍藏在深山之中,坐拥千山万壑,舞动风声水韵。如果你忍不住掀开这片山水的封面,你立刻会发现:山水的久远,历史的深厚,民风的淳朴,风光的旖旎,无一不吸引着我们去仔细地翻阅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不知道这里的第一棵树、第一株草是怎样生长出来的。也许这片山水中的第一粒种子是祥瑞鸟从天边衔来的,那一定是亿万年前的一个美丽故事,是一段饱含血泪让人类生出万千感慨的动人传说。祥瑞鸟没有在饥饿时吞下那一粒种子,成就了太行山上波澜壮阔的森林和草原。从那一粒种子开始,净影寺的山峦开始在风雨变换中改变容颜,它们抖动着自己雄健的身体,在风雨的剥蚀中撒下一片片土壤,云雾的滋润催生了新芽,老树枯亡,新旧更替,翠绿的颜色染遍了这里的每一寸土地。用一万万年去形容当然太短,这是一段漫长得无法丈量的时间。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长成绿洲,而净影寺山峦在自然的流淌中披上了永远的迷彩装。
净影寺原名宝岩寺,在宝岩寺东侧,有一处胜景,叫龙潭峡,峡谷中河水带着银色浪花跌宕向前奔腾,跌入龙潭峡山口,腾空而起,又如龙卷风一般,旋转着跌落而下,甩进“沸腾锅”里,水花飞溅,白雾弥漫,遮天蔽日,涛声震天,如雷贯耳,气势磅礴,震撼人心(此处胜景就是今天净影寺的龙门瓮)。潭边涌泉喷发,瀑布扬起的水雾在空中形成巨大的水幕,水雾伴随着云彩缭绕升腾,充满峡谷间,在太阳的映照下,细小的水珠犹如亿万个小小的镜子,将不远处的宝岩寺庙宇胜景映射在空中的水幕之上,形成太行山中难得一见的海市蜃楼。由于当时的科学知识还不普及,再加上这样的景象又出现在寺院旁边,人们便禁不住将这种现象归功于神灵,认为是菩萨显灵,天遂人愿,是上天给人间的某种暗示,看到每每出现的海市蜃楼景象清晰而又缥缈如幻,人们便忍不住倾心神往,顶礼膜拜。久而久之,宝岩寺便被人们改称为净影寺,而净影寺的山寺凌空便成为古往今来净影峡谷的一大胜景。
当年净影峡谷的海市蜃楼是闻名中原的。每当夏季丰水季节,这里的峡谷云雾缭绕,阳光变幻莫测,净影寺凌空现象便会随时出现。周围的百姓便将能够看到这种现象当成是菩萨显灵、天降祥瑞的大事。为了能够亲眼看到这样的胜景,中原百姓往往徒步百里会聚净影峡谷,争相观看这样的天下奇景。一时间峡谷人影万千,天空净影变幻,山中梵音空灵,地上人声鼎沸。
净影峡谷的海市蜃楼由于气候变化,今天已经难得一见了,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想象出这样一幅画面:晨光揉开惺忪的双眼,从巨大的天幕中缓缓透出,洒在一座座突起的山峰上,金光灿烂,天地生辉。晨雾轻启,如同薄纱笼罩,顿时,净影峡谷云蒸霞蔚,彩虹高挂,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了,天地之间,峡谷之中,海市蜃楼在淡染的碧空中水彩般显现,山影婆娑,祥云笼罩,建筑巍峨,佛像庄严,香烟缭绕,像梦境,像幻影,又像一幅巨大无比的彩墨画。
除了海市蜃楼,净影峡谷还有众多的自然奇观让人难以破解。传说净影寺修成开光之后,僧人们常在夜间发现有一两盏金灯腾空而起,由东而西飘过寺院。每当金灯飘过寺院的时候,寺院里顿时金光四射,满地生辉,殿内的佛像更是遥相呼应,金光闪闪。
在今天看来,金灯凌空也许是自然界的一种奇特的光影现象,也许是某一种可以夜间发光的生物结团飘过夜空,但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当时,却是一种神圣的奇异现象。久而久之,净影金灯便在净影寺周边地区传为美谈,周围的百姓以为这是神的力量,或是佛的某种暗示,便也把净影寺叫作金灯寺。
净影金灯每次出现,总是从寺庙东边的山头升起,然后慢慢飘过夜空,在西边的山头落下,所以,一直到今天,净影寺东边的山头仍然被称为起灯山,而西边的山头,则被称为落灯山。净影寺金灯的奇观在当时影响很大,许多文人雅士也专程到此观看,留下了不少奇诗佳句,其中最有名的应数金代著名诗人元好问的《洪谷圣灯》,其中描述的是净影寺多盏金灯同时升空的奇观:“游人烧香仰天立,不觉此灯峰头出,一灯一灯续一灯,山僧失喜见未曾。”元代政治家、大诗人王磐也曾到这里观灯,写下了《洪谷山》的诗句:“瀑布落晴雪,金灯开夜莲。”到了清代,人们的科学知识显然增多了,清代学者程之昭首次将金灯奇观和佛教神话区别开来,认为金灯奇观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并由此写出了“中土无佛山即有,此灯灿烂几千年,非从白马驮来物,不稽之语莫轻传”的诗句。
无论是海市蜃楼还是金灯凌空,在当年都是净影寺远近闻名的自然奇观。也许正是这样的奇特景观让人无法破解,净影寺才成为千百年来的朝圣之地,才能够成为人们心中的一片净土。如果您有幸来到这里,净影寺带给您的,一定是穿古越今的原始回归。⑨ 新时代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