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凯明
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不要炒作“高考状元”和高分考生,但随着高考分数的公布,对于“高考状元”的炒作依然甚嚣尘上。
(据《人民日报》
近年来,尽管教育部三令五申,要求各地教育部门不要对高考考生成绩进行排名,不要公布“高考状元”,但这几天又有不少省份公布了“高考状元”。不少高校仍然为“高考状元”提供高额奖学金,一些媒体依旧为“状元热”推波助澜。
十年寒窗苦,在高考中能拔得头筹,说明考生有着相对较强的学习能力,社会对这些考生给予关注也可以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些地方可以无视禁令公布状元名单,一些媒体可以不切实际地大肆宣传,一些利益相关者可以蓄意炒作。
“状元热”,是以一考定终身。很多人认为考生考上了好学校定能一步登天,必能出人头地,就能飞黄腾达。其实,高考“状元”能考高分,可能有一定的偶然性。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不在乎一次考试,更在于活学活用知识。
“状元热”多年来高烧不退,直接暴露了当下素质教育的尴尬地位。作为一种一次性考试,高考有很大的偶然性,“状元”一次获胜并不代表就是人生考场上的最终胜利者,这个道理并不难懂,而且一份关于中国高考“状元”的调查报告显示, 1977年至2008年32年间的1000余位“高考状元”中,并没有哪位昔日的“状元”在学界、商界、政界等方面成为顶尖人才。有人将这一现象称为“高考状元之殇”,也有人认为社会对“高考状元”的预期明显过高。不管对这个现象怎么理解,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过去我们对“高考状元”的崇拜和迷信有失偏颇。
所以,不要迷信“高考状元”,“高考状元”只是一个“传说”。社会公众应该以平常心来对待“高考状元”,而不是一味热捧。“状元热”归根结底,是一方面炒人,一方面炒钱。这反映了教育理念的扭曲,把“高考状元”看成是学校的功劳,看成是学校的荣誉,看成是学校的政绩,同时还成为商家炒作的对象。
一味炒作“高考状元”对那些尚在成长中的学生很不利。整个社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身上,让他们承担了太多的期望。进入大学后,稍有不如意也很容易让他们形成心理落差。
炒作“高考状元”,与现今的教育改革发展方向不符,与现代化建设需要各行各业优秀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政府、社会、学校、家长应转变观念,多方联动、多管齐下,切实地该为“状元热”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