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牛 静
石 雪
6月27日至7月1日,修武县公安局民警王文东在省肿瘤医院经过为期五天的打针、抽样、化验,7月2日造血干细胞被紧急空运到宁夏,移植到一名19岁白血病患者的体内,从而成为我市公安系统捐献造血干细胞第一人,被誉为“最美警察”。
“通过我的血液可以让那个年轻的生命重新绽放,那么我选择一万个愿意”
王文东是修武县公安局一名普通民警,在2010年的一次献血活动中,第一次接触到捐献造血干细胞。他知道现在国内干细胞库存量较少,很多白血病患者都是因为没能等到配型成功就失去了生命,于是毫不犹豫地成为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
今年3月25日,正在上班的王文东接到修武县红十字会的电话,说他与宁夏一名19岁的患者初步配型成功,并询问其是否同意作进一步的高分辨配型。当时他很惊讶——这种配型成功的几率只有20万分之一,为了挽救生命,他毫不犹豫地选择继续配型。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王文东在市红十字会采集了高分血样,经高分辨血样检测,他与该患者的HLA分型完全符合。5月,在修武县红十字会的安排下,他到市人民医院进行了全面体检,结果显示,他完全符合捐献条件。
为了赢得理解与支持,他积极做家人的思想工作
体检过后,在即将动身赴郑州捐献之前,王文东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妻子王颖洁。“当时妻子没有发表太多的意见,但是我半夜醒来,总是发现她在偷偷哭泣,我感到有些愧疚。想想宁夏那位19岁的小男孩,那鲜活的生命等待我去救助,我就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坚持。”王文东说。
由于长期在电脑前工作,王文东患有颈椎病,今年年初还晕倒过一次。家里人知道他要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开始并不同意。他的母亲特别疼爱儿子,抹着眼泪说:“文东在家里最小,也是唯一的儿子,我今年都72岁了,真担心儿子捐献后身体会受影响。”而上高一的女儿表示强烈支持,说父亲真伟大,她要向父亲学习。王文东的父亲也表示支持,他说:“无论是作为一个公民,还是作为一名民警,文东都应该这样做。” 王文东向母亲解释道:“现在医术很发达,抽取造血干细胞和正常的抽血一样,对捐献者没有伤害。”他的坚持,最终得到了家人的全部支持。
6月19日上午,修武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到修武县公安局为王文东请假。“我们在一起上班,只知道文东下班后爱骑自行车锻炼身体,真不知道他还是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更不知道他要为宁夏的白血病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一位同事佩服地说。“王文东真是个好民警,为了挽救患者生命,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人民警察爱人民的承诺。”修武县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陈延军对王文东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
怀揣着全局民警的祝福及家人的嘱托,他如约来到省肿瘤医院进行干细胞采集
6月27日至7月1日,王文东每天7时、19时两个时段都要到省肿瘤医院进行动员剂注射。在此期间,捐献者因为浑身酸痛、发烧、感冒等症状,需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有的捐献者会临时选择退缩。当时,王文东也出现了浑身乏力、四肢酸疼等症状,但是为了那个年轻的生命能够获得重生,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坚持。“他从来没有犹豫过,这让我们看到了他的伟大与无私。”修武县红十字会主任范玲说。
7月2日是王文东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日子,6时,修武县公安局政委牛三群、政治处主任王志明一起陪同王文东走进病房。打动员针、抽血化验、采集造血干细胞,整整6个小时,他们始终陪伴在王文东身边。
王文东忍受着打过动员剂的酸痛和无力,始终以一个固定的姿势躺在那里。从他的身体中,造血干细胞一点一点地流进采集袋……
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小心地将充满着期望和爱心的造血干细胞装入冷冻箱,这袋“生命的种子”即刻就要通过空运送往甘肃兰州,输送到那个19岁小伙子的身体中。
王文东目送着冷冻箱离开,他说:“希望那个小伙子能早日康复,享受美好的青春年华……”
修武县公安局全局上下迅速掀起向王文东同志学习的高潮,共同将爱的接力棒传递。陈延军表示,修武县公安民警要向王文东学习,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做人民群众的忠诚卫士。
7月2日,在王文东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同时,修武县公安局组织民警开展无偿献血活动,个个热情高涨,短短几个小时,累计献血1万毫升。
捐献造血干细胞后,王文东在河南省肿瘤医院休养。
牛 静 石 雪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