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婧
本报通讯员 任永立
7月2日清晨,武陟县谢旗营镇南大段村谢海荣老人家中,电话铃声响起。
“您好!我是镇卫生院的。请问这是谢海荣老人家吗?”电话那端传来熟悉的声音。
“你是亢四河医生吧?有啥事?”接电话的是谢海荣的女儿马巧珍。
“老人出院已经四天了,我想了解一下他现在的情况。血压稳定吗?吃饭行不行?”亢四河问道。
“按您教的方法,我刚刚为她量过血压,比较稳定。她一顿能吃一碗稀饭、半个馍,精神还可以。”马巧珍详细地向亢四河汇报。
“天热了,要多喂老人水,按时吃降压药……”亢四河嘱咐马巧珍注意老人的日常生活护理。
今年79岁的谢海荣老人十几天前突发脑梗塞,家人通过武陟县医疗卫生导航网站选择谢旗营镇卫生院为其治疗。住院期间,主治医生亢四河坚持每天为谢海荣推拿,护士送水送药到床前。谢海荣住院8天的总费用不足2200元,除去新农合报销部分,自费不到500元。
“我们严格落实回访制度,由责任医生不定期通过电话或入户的形式对出院患者进行回访,及时掌握患者康复情况,免费提供饮食、运动等日常生活方面的咨询和用药指导。通过回访,了解群众就医需求,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改善就医环境。”该院院长张允士告诉记者。
年近八旬的芦高山老人因患血管后遗症长期卧床,靠鼻饲灌注营养维持生命,依赖留置导尿管排尿,虽然其家距谢旗营镇卫生院只有两公里,但由于行动不便无法保持正常的治疗。责任医生杨保山在回访中得知后,利用工余时间,与护士一起,隔三差五到芦高山家帮助更换液管、翻身,两年来芦高山一次褥疮、尿路感染也没有发生。提起此事,芦高山的爱人激动不已,她说:“如果没有那次回访,老头子也许早沤成灰了。杨医生每次来连一口水也没有喝过。”
电话随访拉近了医患关系,赢得了患者的赞誉。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该院病人满意度达到98%,门诊和住院接诊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21%和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