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加快转型示范市建设,水利要率先转型。夯实水利基础,保障粮食安全;实施安全饮水,促进民生改善;筑牢防洪屏障,保障生命安全;加快水系建设,促进生态文明,为焦作的转型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和安全保障。
本报记者 原文钊
“市委十届六次全会提出要凝心聚力、转型攻坚、争创一流、绿色发展。就水利工作而言,因其自身的基础性和公益性,在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近日,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马国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实现人水和谐焦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就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现代水利的手段,统筹规划,大干快上,为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而水自身不可再生的资源特性,决定了更加严格地管好水、更加充分地利用水,对我市经济的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近年来,中央、省、市高度重视水利工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今年,市水利局将紧紧围绕转型示范市建设,继续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立足民生,着眼生态,强化保障,全力抓好农田水利、安全饮水、防洪排涝和生态水利等水利工程建设。
扩大灌区覆盖面积,积极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我市目前耕地保有量为289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242万亩,万亩以上灌区17处,设计灌溉面积达152万亩。计划经过几年的努力,积极配合省厅尽早上马建设小浪底北岸灌区和西霞院灌区;依托正在建设的引黄入焦总干渠工程,规划建设焦作引黄大型灌区,力争使灌区对我市的耕地面积进行全覆盖。我市节水灌溉面积达176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73%,水利部门目前正在以中央财政支持的小农水重点县项目为依托,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以农田水利设施的率先转型,带动和支撑农业转型发展。
践行以人为本理念,加快推进安全饮水项目。我市共有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149万人,从2005年开始,中央、省、市、县共陆续投入资金4.6亿元,解决了9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截至2012年年底,我市还有54万农村居民存在饮水安全问题,按照国家计划,到2015年年底,将全面解决剩余5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今年,我市又新争取到了一批安全饮水项目, 目前实施方案已编制完成,正在进行施工招投标等前期准备工作,年底前完成建设任务,我市将又有21.7873万农村居民和农村学校师生喝上安全、卫生的饮用水。
完善防洪排涝体系,实施河道治理和水库水闸除险项目。防汛无小事,责任大于天。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市已基本形成拦、蓄、引、提、灌、排等功能齐备的防洪排涝体系。全市有中小型水库26座,蓄水能力达1.5亿立方米;骨干河道堤防497公里,中小型水闸78座,但中型河道防洪标准不足20年一遇,小型河道防洪标准不足10年一遇,部分中小水库存在病险问题。近年来,水利部门抢抓机遇,实施了一批水库除险加固和河道治理项目。今年,市水利部门将继续加大项目争取力度,高标准建设防洪除涝工程,对城区河道计划全部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治理,切实为经济转型发展保驾护航。
着眼生态文明建设,全力推进城市水系建设。城市水系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今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水系工程,强力支持城市水系的规划建设,并把城市水系列入全市“十大建设”工程,既符合党的十八大精神,又体现了全市人民的心愿。市水利局作为责任单位之一,统一思想认识,把城市水系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立足安全,着眼生态,还原自然,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明确目标,细化措施,以责无旁贷的使命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凝心聚力,集聚智慧,争取用3~5年的时间,全力把城市水系建设成行洪畅通的安全带、内涵丰富的文化带、人水和谐的生态带、滨水娱乐的休闲带,强力助推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