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从“牵牛绳”到“执牛耳”
导 读
会诊破瓶颈 解堵有良方
上半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
增速快于城镇
武陟:项目进度全市夺魁 
苗木大户辛更新:土地流转地生金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7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苗木大户辛更新:土地流转地生金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本报记者 张 鹏

  本报通讯员 秦林林

  六月的武陟,骄阳似火。在武陟县谢旗营镇辛杨村村口路旁的苗木基地里,苗农们正在给刚育下不久的树苗浇水、打药,到处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这片苗木基地的主人便是辛更新,一个土生土长的武陟人。他打过工、当过小老板,在积累了“第一桶金”后,通过流转土地,实现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土地集中流转 规模经营生金

  辛杨村是武陟县远近闻名的苗木种植专业村,村里95%的农户都培育树苗,仅去年全村就培育优质果树苗2300万株、100余个品种。“树苗培育销路广,全村致富人人忙。剪刀挥舞技术高,新蒙晋鲁个个邀。”这首村民自编的打油诗,充分说明了辛杨村培育树苗的知名度。

  “2000年开始小打小闹在自家的5亩地里培育杨树苗,2002年开始承包当时小队的50亩地培育果树苗,如今俺流转的土地有700亩,培育的树苗有30多个品种,年产值100万元。”望着郁郁葱葱的苗木,辛更新告诉记者,“俺流转的土地,涉及辛杨、亢杨、冯李等周边10个村,基本上不连片,最大的地块200亩,最小的也就3亩多。”谢旗营镇人多地少,能流转700亩土地,对辛更新来说确实不易。

  土地承包期为15年,每年每亩租金1000元,一年一结算。这是辛更新与流转土地的农户的协议,为了能流转到土地,他只有出比较高的土地流转费。

  集约化经营 带来大产出

  流转土地,集中经营,为的绝不是“1+1=2”。辛更新深明这一点。

  “近年来,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多、农村劳动力缺乏,留守老人和妇女在家种地无法发挥出这些土地应有的效益。”这在辛更新看来,无疑是一种土地资源的浪费。他说:“现在,通过对地块整治,绿化树苗和果树苗轮番间作,既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又实现了育苗结构的合理调整。”

  当然,对于辛更新而言,如何发挥好“1+1﹥2”的功效,更重要的还是要对流转土地进行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经营。为此,他投入资金近10万元,对200多亩连片的土地进行了农田水利和基础设施建设。

  经过多年的探索,辛更新对流转土地规模经营农业的好处有了切身体会:“一是可以减少劳力,原来700亩土地单家单户育苗最少要百十人,现在20个人就绰绰有余;二是减少化肥、农药和机械成本,每亩地要比原来减少100元成本。”

  生产效率的提高,让辛更新尝到了甜头。当年的土坯房换成了气派的小楼房,节衣缩食的穷生活变成了红红火火的好日子。同时,土地流转也让将土地流转给辛更新的农民得到了实惠。他们在得到承包费的同时,还可以在苗木基地里打工挣钱。

  加大扶持力度 推进土地流转

  谈到下一步有什么打算,辛更新踌躇满志:“俺要再流转200亩土地,新建一个果树示范园,专门进行果树新品种的研究开发。”随着土地流转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其他流转土地户一样,辛更新也面临着资金困境。他希望银行能降低门槛,加大对土地流转大户的资金扶持力度,帮他渡过难关。

  “针对农村劳动力日趋缺乏的现象,根本解决之道,就是在农民自愿、有偿的前提下,推进土地流转,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其落脚点,就是对像辛更新这样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以及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进行大力扶持和倾斜,推动其发展,使其有奔头、有钱赚。”在采访中,武陟县农业局副局长杨杰对记者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