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国利 许伟涛
本报实习生 聂茹梦
如果说转型升级在很多人看来,就是企业在遭遇困难,甚至是面临生存危机之时才开出的救急药方,那么河南金滔电缆有限公司就是一个非典型样本——它一次次面临市场环境的变化,一次次转型升级转危为安。即使在如今整个行业中大多数企业经营困难、举步维艰的大背景下,它亦实现了逆市而上。
究竟是幸运的眷顾,还是必然的逻辑?金滔电缆的25年转型路,向我们展示出电缆民企的一种转型升级路径。按这家企业创始人牛兆滔的说法:不断转型提升,把企业做强做大、做精做尖,是电缆民企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啥是金滔
电线电缆行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其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被喻为国民经济的“血管”与“神经”。因此,电线电缆制造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大的配套行业之一。
“按理说,如此重要的行业地位,应该能培育出一个既有龙头引领又众星拱月的强大电缆制造产业。”金滔电缆董事长牛兆滔说,与此对应的,却是这样一个产业现状:从上世纪80年代起,原来的6大家领先国营电缆企业不复存在,私营企业遍地开花,其中国家定点的120多家电线电缆企业,先后转制成为股份制企业、合资企业或者私营企业,私营企业的比例在95%以上。这就决定了在电线电缆这个行业,“产业规模大而不强”“产业集中度低”等致命不足一直存在。
特别是2008年,一场全球性的金融海啸更使线缆企业雪上加霜。受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影响,世界电线电缆行业已经形成几大巨头垄断的格局,比瑞利、耐克森等一大批国外品牌一直占据着利润较高的高端市场。而国内许多电线电缆企业始终处于无序竞争状态。
在此背景下,宏观上要把电线电缆产业做大做强和提高产业集中度,理所当然地涉及到众多的私营企业改革转型升级。微观上众多电线电缆企业要想摆脱低利润盲目生产、听天由命的牢笼,亦应转变思路,加快企业转型的步伐。
而始建于1988年的金滔电缆,则在艰难的市场环境中,从起初只有3间瓦房6个人、年收入不足30万元的小家庭作坊起步,发展成为一家注册资金1.58亿元,年产销近2亿元的国家重点民营股份制企业。
在8次搬家过程中,金滔电缆始终坚持市场导向,在单一的普通民用电线基础上,研发形成了高低压电力电缆、控制电缆等5大类8个项目近千种型号规格的系列产品,市场遍布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特别是金滔电缆还依靠技术创新调结构,最终赢得了市场,其产品成功中标国家重点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由此而言,金滔电缆的25年转型路,理应当得起电缆民企转型升级的一个样本!
金滔从哪来
当然,金滔电缆的成功也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在牛兆滔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牛行千里,磊磊坦荡”的匾额。“当时武陟县大封镇和巩义市回郭镇的电线齐名。”说起曾经的“光辉岁月”, 老牛仍兴奋不已:武陟电线电缆产业发端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在大封镇的西岩、大屯等村,分布着大大小小100多家以生产民用电线为主的电线电缆厂。
这些企业培育出了大屯村支部书记张进才、东屯村支部书记牛兆滔等懂技术、善经营的企业管理者和农村致富带头人。但与巩义回郭镇电线电缆基地相比,武陟电线电缆企业却是寥若晨星。
原因何在?规模小、品牌意识差,甚至一些企业压根没有办理生产许可证。而因为相关政策和经营环境等问题,张进才更是离开武陟,远赴四川办厂。还有一个极端的个案:小区村9年换了10个村支部书记,村里连续5年没电。如此环境,让企业生产经营举步维艰。
正是有着对来时路的深刻认识和市场竞争的深刻理解,加之对自身发展的反思。金滔电缆的决策者认识到,在同类产品竞争激烈的今天,由中低端产品向中高端产品转型,是当务之急。
2008年,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招标时,金滔电缆总经理牛连理果断决定:参加竞标。最终,金滔电缆凭借着过硬产品质量成功中标,供货3年。当初甚至提出“宁愿不要钱,也愿意供货”的很多国内外知名企业负责人不由赞叹:“牛总真厉害!”
在行业内一举成名的金滔电缆并未就此止步。随后,金滔电缆果断决策、迅速转型,由原来的单一生产经营转为系列产品,组建精英团队,走科技创新之路。为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金滔电缆从调整产品结构入手,计划新建金属护套电缆、风能电缆、硅缘胶电缆、碳纤复合导线、船用电缆、航空导线、矿用电缆等生产线。
与此同时,金滔电缆还突破许多民营企业经营者心目中“薄利多销”的思维定势,凭借技术创新,倾力打造自主品牌。金滔电缆的技术中心被认定为我市首批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标志着企业在培育自主创新平台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有效避免了挤在价值链的中低端市场,陷入同质化的恶性竞争。
如今,获批的金滔电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大楼已完工。截至目前,企业共有员工268人,其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6人、中级工程技术人员26人、生产一线工人具有大中专学历36人。 “市场的竞争首先是技术的竞争,只有凭借先进技术,以市场为导向,生产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才能与国内外名牌同台竞技。”牛兆滔认为,电缆企业的发展,必须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和装备,并将原来生产低压、中压线缆产品向高压、超高压等高新技术含量较高的方向转型升级,否则只有死路一条。
2010年,总投资2.5亿元、占地100亩的金滔电缆,易地重建,并于2011年12月建成投产。原来只能生产10千伏以下民用电缆的金滔电缆,通过调整升级,已具有生产36千伏、110千伏等多种电缆的生产能力。同时,金滔电缆也成为我市唯一一家煤矿专用电缆生产企业,河南省仅有两家。为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金滔电缆今年投资10亿元建设金滔电缆产业园,生产矿用电缆和军用电缆,预计项目建成投产后产值可达50亿元。
金滔何处去
如今,25年来的转型之路,让金滔电缆实现了产业升级,其系列产品获得国家工业产品许可证、国家强制CCC认证、煤矿用安全标志认证证书,并获得了河南省著名商标优质产品、河南省商标协会会员单位、河南省最佳诚信企业等称号。
不过,企业面临的深层危机并未因之消除。饱经磨难的牛兆滔,言语中必谈转型升级,“今天不转型,明天就被淘汰”。
近年来金滔电缆在规模扩张、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取得的可喜成果,同时也面临“成长的烦恼”。
原材料涨价成为金滔电缆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牛兆滔说,受铜、铝、塑料等原材料价格高涨的影响,特别是铜的价格接连攀升,电线电缆行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由于铜、铝、塑料等原材料在电线电缆产品的成本构成中占有很大比重,占全部成本的80%以上,因此原材料大幅度涨价造成了产品成本的大幅提高,加上能源价格、运输费用以及人力资源成本的上升,也推动了企业成本的进一步加大。
在原材料涨价造成生产成本增加的同时,还导致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牛兆滔坦言,目前企业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瓶颈难以突破,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众所周知,按照资源共享、龙头项目带动、中小企业协作的要求,应立足区域优势和发展潜力,强化产业聚集意识,逐步改变企业布局分散、战线过长、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等问题,提高工业聚集度。
对此,武陟县政协副主席朱保忠去年曾进行过专门调研。他说,“十一五”期间,武陟县依托西滑封电缆、迅达线缆和金滔电缆,规划建设电线电缆生产企业群。下一步,我们还将引导企业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上下功夫,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电缆等传统产业,提升产品质量和产业层次,优化产品结构,培育龙头企业,做强做优电力电缆工业。
朱保忠建议,要对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电缆行业和重点企业制定细化的专项政策,进一步提高政策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同时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土地、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难题,帮助企业做强做大。
当然,要想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顺、越走越远,更重要的还在于企业自身必须勤修内功,内核常新。特别是随着国家重点项目的特高压和智能电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对于线缆企业来说,更是一个很大的诱惑。如果企业能提高生产技术和装备,将原来专门生产低压、中压线缆产品往高压、超高压、特高压等高新技术含量较高的方向转型,其未来的利润空间是不言而喻的。
同时,在当前形势下,企业还应从经营各个环节控制成本,采取简化工作程序、降低企业内耗、规范业务流程、调整产品结构等办法来求得更多生存空间。
(本文采写承蒙武陟县政协调研室多方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