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耀东 摄影报道
对于瓜农来说,伏天应该是极佳的销售旺季,可来自郑州市中牟县韩寺镇古城村的郭建波、李秀娟夫妇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来焦作4天了,4000公斤优质无籽西瓜,现在只卖了不到四分之一,照这样再有10天也卖不完。”老实巴交的郭建波忧心重重地说。
7月13日,初伏第一天。这天一大早,记者在焦东南路与景苑路交叉口东南角的瓜摊前与郭建波、李秀娟夫妇聊了起来。
郭建波与记者算了一笔细账:去年每公斤西瓜将近3元,3天就能卖掉一车西瓜,再跑个来回没问题,10亩西瓜还能挣个3万多元。今年,每公斤西瓜不到2元,4天只卖了不到1000公斤。他说,去掉从选种、浸种、施基肥到剪枝、授粉、攻苗等培植种瓜成本,今年10亩西瓜的收入撑足了也就2万元左右。这些钱除了留下明年的投入成本,剩余的钱也仅仅够一家人的生活和孩子们上学的费用。
闲谈间,几名没穿制服、自称是山阳区城管局的人急匆匆地赶过来撵郭建波他们离开。记者分明记得这里就是划定的2013年山阳区西瓜销售点。记者试图与这几个人沟通,但其中一名姓李的说:“给我们说没用,你找我们领导去!”
郭建波夫妇与这些城管打起了游击,将西瓜车开到了路西侧。据说,那片儿不归这几个人管。
上午9时左右,记者开车沿焦东南路北行到太行路上,发现沿途卖瓜的人并不多,主要集中在风神轮胎小区西门和焦东北路一号院,秩序很好。
在焦东北路一号院,瓜农郭海洲的6岁儿子小明轩很是调皮,他虽然年龄小,可挑瓜的一招一式,却显得十分老道。
说起儿子,郭海洲很是自豪。谈起西瓜的生意来,他更是滔滔不绝:“从中牟拉到焦作就为了一斤多卖几毛钱!这种自己种自己卖的瓜一般不熟是不会摘的,都是上好的品种瓜!”
郭海洲是中牟人,在这个路口卖瓜有六七个年头了,在周围居民中有很好的口碑。在郭海洲的瓜摊前,84岁的韩朝林老人拉着记者的手说:“人家大老远来卖瓜不容易,品种好,买卖公平,我们应多理解支持。最近,郑州市政府出台的鼓励瓜农进社区政策,就是一个好政策。”
据了解,在我市销售西瓜的瓜农大都来自中牟县和尉氏县,每天都有100多个摊位,也就是说,在我市城区划定的79个西瓜销售点中,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晚上9时,在焦东南路与景苑路交叉口的瓜摊前,记者再次见到郭建波、李秀娟夫妇,他们仍在坚守着,希望能再卖一些瓜。从早上开始,他们夫妻俩只是在中午时吃了几个包子,直到现在还没有吃上晚饭。再晚些时候,他们将约上几个老乡到人民路的一家银行门廊露宿,那里有监控,相对安全些。
临别前,郭建波、李秀娟夫妇告诉记者,这一天他们一共卖出去了300多公斤西瓜。
图片说明
①年仅6岁的小明轩像个小大人一样帮助爸妈卖瓜。
②在焦东南路风神轮胎小区西门,一堆堆西瓜少有人问津。
③憨厚、虔诚、汗水、心血加之幸福似乎都融进了圆圆的西瓜里。
④郭保封带着妻子和不足3个月的儿子也加入了销售西瓜的大军。
⑤夜幕降临,瓜农们仍在坚守着,盼的只是能多卖几个西瓜。
⑥武陟县大虹桥乡刘村9岁的双胞胎郭政文、郭政武,每天早上5时便跟随爸爸进城卖瓜,很是艰辛。他俩最高兴的事儿就是每天都能吃上烩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