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传胜
在医务科,他一待就是十年;尽管行政管理工作很忙,但他每周仍坚持坐诊,为患者解除病痛。他,就是市中医院医务科主任张中兴。从医30年,他精研歧黄之术,以一颗仁爱之心,诠释了“大医精诚,仁心至上”的深刻内涵。前不久,他通过了我市第二批中青年名中医的复评。
阴差阳错学中医
“当年学中医,真是阴差阳错。”张中兴感慨地说。
张中兴出生在沁阳市柏香镇新村,他的爷爷是当地有名的文化人,家里有大量的藏书。尽管他的爷爷并不是一名中医,但因熟读不少中医书籍,街坊四邻有个头疼脑热的,都会找他的爷爷来解决。
1977年,学习成绩优异的张中兴报考了一所工科大学。令人意外的是,他接到的却是河南中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尽管如此,张中兴依然十分兴奋,因为他的命运从此得以改变。
得知他要学习中医,张中兴的一个儿时玩伴还把家里珍藏的一本清代手抄中医秘方赠送给他,希望他能学好中医知识,造福乡邻。大学五年,背读中医知识,成为他必备的功课,这也为他学好中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扎根基层美名扬
毕业归来的张中兴,怀着一颗造福乡邻的心到沁阳市城关卫生院工作。“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在基层,他接触了大量的患者,并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成长。
由于深知基层民众的疾苦,张中兴一直采用“简、便、廉、验”的方法为患者诊治病情。平日里,他的诊室总是被患者挤得满满的。
1986年,沁阳市筹建中医院,张中兴被调到那里工作,中医才华得到了更大的施展。1996年,张中兴被河南省中医管理局列入首批“112”跨世纪人才工程培养对象,被送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进修学习,师从邓振明、王永炎等全国著名专家,从中受益颇多。在临床实践中,张中兴对中风、颈椎病、心肌炎、风湿、结石等病症的诊治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在基层行医的那些年,张中兴在治病救人之余,还开展了多项科研创新项目,屡获大奖,如“风轮主方治疗角膜炎”在1996年获沁阳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第一名;“乌豹液治疗增生性关节炎”在1996年获沁阳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第二名;“晚晴汤治疗脑萎缩临床研究”在1999年获平顶山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第五名。
尽管当时他在县里工作,可是来找他看病的患者来自我市各县市,就连外省市的患者也是慕名前来就医。
精研歧黄为名医
2003年,张中兴被调到市中医院医务科工作。从事行政工作的他仍精研歧黄之术,坚持坐诊。尤其对危急重症及疑难病例,他经常组织会诊、抢救。
年过七旬的郭老太因同时患有糖尿病痛症酸中毒、急性肾炎、肺部感染、冠心病到该院内科住院治疗,在进行B超检查时又被查出肾积水、肾结石以及肾脓肿,随即转入外科治疗。手术后,患者出现双侧胸腔积水,高热不退,并且出现了麻痹性肠梗阻,导致其上腹胀满,情况十分危急。随后,张中兴组织该院有关科室的专家为其会诊。会诊中,郭老太被确诊为真菌性败血症。在苦寻治疗良方之际,张中兴的方子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按照这个方子治疗一段时间后,郭老太最终转危为安。
像这样的病列,在张中兴的从医生涯中不知遇到过多少次。对于疑难病症,他敢于探索, 擅于采用多元化的治疗方案让患者得到康复。2007年,鉴于张中兴在中医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他被评为焦作市十大青年名中医称号。
“内难本经伤寒论,道法自然天地人,经典简奥藏宝库,大医精诚铸医魂。历代英贤垂青史,各家学说杏园春,繁衍中华数千年,复兴民族精气神。”采访中,张中兴用即兴所作的一首诗,来表达自己对中医的热爱,矢志要将中医传承下去,为祖国的医学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