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树勋
本报通讯员 陈璐仰
如今的年轻人很喜欢边唱边舞的现代流行音乐,可在150多年前,怀川大地上边唱边打、边唱边舞的“怀庆皮黄”同样能够在舞台上掀起一个个高潮,成为当时的流行色。
带着浓重的怀腔,踏着锣鼓的喧闹,吟唱至高处激扬婉转,低处浑厚缠绵,快处节奏明快,慢处细致入心……这是记者7月15日晚在新区苏家作乡寨卜昌村观看地方戏“怀庆皮黄”时留下的深刻印象。
舞台设在一个灯光球场,尽管是地方戏,但观者如云。道具也不亚于人们熟悉的京剧、豫剧,衣有五蠎、五靠、剑衣、马褂、对披等,武器有刀、枪、剑、戟等,硬乐器有硬鼓、堂鼓、手板、鼓条、锣等,软乐器有京胡、月琴、唢呐、三弦等。场地上摆着的民国时期制作的戏箱就有6个,加上新制作的戏箱4个,可供30余部剧目演出使用。
据了解,“怀庆皮黄”形成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由陈先生(真名不祥)在徽调的基础上结合梆子腔创制。寨卜昌“怀庆皮黄”为民间口头传承,传承人大部分为老生、花旦、武生、老旦的演员,已传五代。基本特征是连打带唱,边唱边舞。有浓重的地方口音(怀系方言),行腔走韵类似徽调,念字发声仍袭怀音,所以人们称之为“老怀调”,也称“老黄戏”。主要演出地点在焦作、新乡、洛阳一带,成为当时轰动一时的主要戏种。
该村“怀庆皮黄”负责人王长流说,近年来喜爱“怀庆皮黄”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老艺人只剩下15人,并且都已年过古稀,后继乏人。为此,该村成立了“怀庆皮黄”传承保护领导小组,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剧本和乐谱,制订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方案,并对失传的剧目进行挖掘整理,编排出传统的戏曲节目。
据悉,“怀庆皮黄”最近刚刚被市政府列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该村村民希望有关部门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将这一地方戏种有效保护并发扬光大。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