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今日武陟/特刊 上一版3
黄河文化之乡的历史遗存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3年7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河文化之乡的历史遗存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西周饕餮纹双耳铜簋
  
  1987年11月,木城办事处小北街北地出土。通高16.1厘米,口径23.6厘米,底径20.3厘米,腹围72.5厘米。属西周时期的重要礼器。
  鎏金石雕天王像
  
  大虹桥乡老城村出土,唐代。带盖高26.5厘米,像高23.5厘米,座长10厘米,宽8.2厘米。
  商饕餮纹“父辛”铜爵
  
  1982年6月,龙源办事处后龙睡出土,商代。通高20.1厘米,流尾宽17.3厘米,腹围19.4厘米。鋬内腹上部有“父辛”二字。
 
   

  商村遗址

  在县城往东18公里乔庙乡商村东,有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商村遗址。

  商村遗址地表文物有商王庙,汤帝陵等。商王庙的北面和东面散布着8个大型墓冢,遗址总面积约为6万平方米。商王庙仅存宋代重修商王庙石碑一通,元代重修商王庙石碑两通。碑文中称颂成汤灭夏桀救民于水火的功德,表达历代对商代陵寝的崇敬、祭祀(碑文称“巨陵戴”)。汤帝陵有唐代尉迟敬德手植古槐一颗,苍老虬劲。

  20世纪50年代,商村遗址地表和附近的古阳堤上,发现大批散落的青铜箭镞和古陶片,引起考古专家和文物管理部门的关注。北京大学考古专家在表层初步试掘中,获得了大量的石刀、石斧、骨针、陶片、贝壳、兽骨,经评估定为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层,大批文物属于商周文化遗存。1963年被确定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考古工作中从商代遗址推断,商王庙是成汤死后不久修建的,后因年代久远,屡毁屡建。遗址中出土有东周粗绳纹筒瓦和板瓦。现存《宋重建商王庙大殿记》,明确记载了该庙是在旧址上重建的史实。成汤死后的葬地史学家尚无定论。据《括地志》记载:“武陟东三十五里商村,有商成汤陵。”清《怀庆府志》墓葬卷也有同样的记述。在《括地志》中,别无“成汤陵”的记述。

  钻探显示,商村遗址周边为黄河、沁河沉积泥沙,商王庙、汤帝陵下为高于地面6米的红色砬礓土,底部面积62500平方米,其中长 宽各为250米,底部面积因地下水位太高无法探测。

  商村遗址历经3000多年的风雨侵蚀,仍高于地表,可见当初之雄伟壮观。

  人民胜利渠

  位于县城东18公里的嘉应观乡秦厂村南,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江泽民都曾来此视察。

  渠首纪念馆建于1950年,共五间,长 17.5米,宽8米。

  1952年10月31日毛主席视察时曾在此休息,后改为毛主席视察渠首纪念馆。1999年6月20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后,将纪念馆更名为毛主席、江总书记视察展览馆,保存了两代领导人视察时的珍贵资料、照片,休息用的茶杯、毛巾、桌、椅、棕床,摇过的启闭机、题词和所用的笔墨纸砚,以及历年来各国水利专家来渠首考察黄河水资源的资料照片,保存了过去人民群众战天斗地的珍贵资料照片,陈列着人民胜利渠渠首灌溉区域图、简介等,供游人参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区、万里黄河第一观、黄河故宫——嘉应观。

  嘉应观俗名庙宫,又称黄河龙王庙。位于县城东南12公里处,总面积9.3平方公里,始建于清雍正元年,是雍正皇帝为祭祀河神、封赏历代治河功臣,而修建的一座集宫、庙、衙三位一体黄淮诸河龙王庙,建筑风格形似故宫,主要包括山门、御碑亭、治河功臣殿、中大殿、禹王阁等,规模宏大,有“黄河故宫”之美誉。

  嘉应观作为我国治黄历史上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色彩,记载着许多领先于当时的理论结晶,给现代治黄事业带来了诸多启示。嘉应观浓缩了中华五千年治河经验,反映了黄河治理发展的轨迹,折射着黄河历史发展的脉络,人民治黄60年战胜历次黄河大洪水、三次大复堤,取得治理黄河的巨大成就,证明党和国家的重视是治黄事业成功的关键。

  神龙是智慧、勇敢、吉祥、尊贵的象征。嘉应观陈列的神龙史料中,有首创龙图腾的太昊伏羲,有用龙作为部落图腾的黄帝。“中华第一龙”蚌龙和二里头“中国龙”等在嘉应观也有图文介绍。嘉应观铜制御碑上有雍正亲书的“特命河臣于武陟建造淮黄诸河龙王庙”。观中的主要神灵是民间被广泛崇信着的治黄大王、将军,嘉应观里的《敕封大王将军纪略》对治黄大王、将军有详细记载。  

  嘉应观不仅是祭祀黄河河神的庙宇,还是纪念表彰历代治河功臣的场所,从大禹到各位大王,都是历史上参加治黄建立卓越功勋的功臣,贾让、王景和潘季驯代表了治河理论的三个高峰,王景治河后800年安流的卓越成效尤为世人传颂。明代的宋礼、刘天河和汶上老人白英在嘉应观都有其事迹记载。清代的河道总督齐苏勒、嵇曾筠是与武陟黄河堵口、建嘉应观密切相关的治河人物。雍正皇帝专门下令在嘉应观西侧为其建神祠的陈鹏年,为官清廉、勤于政务,最终累死在我县堵口工地。以虎门销烟著名、以“苟利天下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为座右铭的林则徐,在任河道总督时也有大量治水功绩。

  御 坝

  县黄河堤防上,有一石碑,上书“御坝”二字,相传为清雍正皇帝亲笔,临近的一个村子也因此而得名。

  黄河在沁河口以下至詹店约十八里,自古为黄河故道,原来没有堤防,黄河经常在此泛滥。康熙六十年八月,河决马营口,水入张秋,淤塞运粮河道,震惊朝野。朝廷重臣、河道与地方官员云集我县共议堵河大计。大家正忙着在李先锋庄筑坝,钦差左副都御史牛钮、侍讲齐苏勤、员外郎马泰赶到来,传达了康熙皇帝的旨意:在定船帮支河口建拦河坝,挑水南行后再堵决口。

  从康熙六十年八月秦厂决口到雍正元年正月马营堵口合龙,清政府集中了倾国之人力财力来与黄河对抗。其间国库曾一度入不敷出,无奈之下,朝廷急令周边各省将应上解京城的白银和粮食直接押送到我县。

  经历艰难的堵口之后,人们意识到,如果没有一条新的大坝,黄河在武陟段就难以安澜。雍正即位后,决心在旧堤前临水筑坝,根治沁河口这段黄河防汛的“豆腐腰”。在国库倾力支持下,雍正元年秋汛前,9公里长的巍巍黄河大坝终于修筑起来。这时恰逢黄河、沁河一起涨水,河水滔滔冲向大坝。如果此时再次决口,不仅证明这地方确实不能建坝,而且北方将再次遭殃。面对滔滔洪水,牛钮、嵇曾筠率民工日夜守护大坝,加高加固。等到汛后水退,奇迹出现了:一方面被挑往南岸的河水主流冲击河沙,涮深了河道;另一方面大坝背水,泥沙淤积,成了高滩。最终的结果是,我县由临水险工从此变成了滩坝。此后至今近300余年,黄河再也没有从这里决口。雍正二年四月,胤禛亲书“御坝”二字,命人刻碑,立在坝上。

  千佛阁

  千佛阁位于县城内,始建于明嘉靖36年(公元1557年),据今已有450年的历史。清咸丰元年(公元1856年)重修

  千佛阁是为治理沁河水患而在我县境内修建的一所庙宇,三檐歇山顶回廊式建筑,面阔5间,进深5间,东西长17.4米,南北宽15.7米,绿色琉璃瓦覆顶。上层檐下斗拱为七踩三昂,侧面为土攒,昂嘴刻三浮云,转角斗拱中间昂嘴透雕龙首。大额枋正面有雕花三组。上层阁内顶部巴砖上绘有天干地支、阴阳五行、八卦太极图等。千佛阁建筑高大,气势雄伟,雕工精湛,阁顶绘图反映了明清时期佛道合流的情况。

  1986年11月,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5月25日,被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龙宫

  青龙宫位于县城西北1公里龙源办事处万花村中部,占地50余亩,建房90余间。今年5月1日,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龙宫原名青龙祠,又名龙王庙,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奉旨重修,改建为青龙宫,占地50余亩,古建房屋百余间,主要建筑有龙凤亭、主门厦古戏楼、东西门、拜殿、东西官厅、玉皇阁、东西厢、诚心桥、后寝宫、龙圣宫、后大殿等。主要神像有玉皇大帝、王母娘娘、青龙王、龙母、东海龙王、西海龙王、南海龙王、北海龙王、风伯、雨师、雷公、电母、雪花公主、推云童子、关公、木鲸神等。

  青龙宫历经几百年沧桑,经道光、光绪年间几次增修,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明清建筑群。它最大的特点是:房上、墙上、梁上、柱上、门上、窗上到处是千姿百态龙的形象。宫内古柏常青,鲜花盛开,小桥流水,五色金鱼在养生池内悠游自在欢快跳跃,环境幽雅,景色宜人。青龙王龙母在人间所做的善事和归神界惠普中州沐甘露所办的奇事传说比比皆是,历史真实记载的龙文化会使你认为青龙王真是“活龙王”。

  古阳堤

  古阳堤起自我县,经获嘉、新乡、延津、汲县、浚县,终于滑县的古黄河大堤,它兴起于春秋,形成于战国,统一完臻于秦,具有相当规模于汉。

  在深受水患影响的我县东部的中心线上,有一条古村落带:自木栾店起往东有马曲、大城、圪垱店、商村、邸郃、张寨等。其中,木栾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代的穆陵关,马曲在宋以前是冷庄,而大城则是秦始皇所封武德县的治所,邸郃的村名来源于北魏时在此地设立邸郃仓,圪垱店宋以前叫青龙镇。

  这条古村落带正好位于黄河故道古老的左岸地方---古阳堤一线。古阳堤起自我县,经获嘉、新乡、延津、汲县、浚县,终于滑县的古黄河大堤,它兴起于春秋,形成于战国,统一完臻于秦,具有相当规模于汉。《河南通志》及1983年出版的《黄河史志资料》称“太行堤”,当地统称“古阳堤”。

  有史以来,黄河由我县到滑县的流路基本不变,此段最早的左岸堤防就是古阳堤。公元1194年这条古道绝流后,我县黄河段逐步演变为明清至今的河道,古阳堤逐步退出其主要的堤防作用,渐渐地泯为一线。

  出土文物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