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今日武陟 上一版3  4下一版
厚载黄河底蕴 福泽一方水土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3年7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厚载黄河底蕴 福泽一方水土
——记我县成功创建“中国黄河文化之乡”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我县荣膺“中国黄河文化之乡”

  4月3日,中国文联民协分党组书记罗杨(前排中)一行来到我县嘉应观和青龙宫等地,就黄河文化工作进行考察。省文联副主席、民协主席夏挽群,市文联主席庞宏,市民协主席王保才,县领导常鸿、闫小杏等陪同考察。
  本报记者 冯振乾 摄
 
   

  题记:我们就是要找到一个又一个这样的点,用黄河把他们穿起来,穿成一串熠熠生辉的文化珠链,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把黄河文化这个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在全世界传承弘扬。武陟,就是这串珠链上的璀璨明珠。

  ——中国民协顾问、河南省民协主席夏挽群

  ●2012年6月,我县正式启动了“中国黄河文化之乡”申报工作,成立了申报工作领导小组,完成了5万余字的申报材料;

  ●2012年11月30日,我县顺利通过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初验;

  ●2013年4月3日,中国文联民协分党组书记罗杨,考察我县黄河文化,评价我县是浸泡着黄河文化基因的地方;

  ●4月23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成考察团对我县进行实地检查验收,独特瑰丽的黄河文化受到了考察团专家的一致好评;

  ●5月15日,我县成功创建“中国黄河文化之乡”并建立“中国黄河文化研究中心”。

  

  2013年5月15日,全国第一个“中国黄河文化之乡”花落武陟。

  你,一定认识,“1357”工程,民生洋溢幸福流淌的武陟;

  一定认识,“八区”建设,新城崛起日新月异的武陟;

  一定认识,“四化”同步,跨越发展热潮翻涌的武陟……

  那么,从现在开始,你将认识,文化绚丽极富内涵的武陟!

  “中国黄河文化之乡”的成功创建,就是破空的第一道曙光,将我县积淀数千年的黄河文化点亮,燃起了74万武陟人民的文化自信,探索着让历史重具生命,让文化再燃激情,让融入我们血脉的黄河文化变成实现“跨越发展、富民强县”——武陟梦的动力之源,掀开了这一方水土波澜壮阔的新一页。

  

  瑰丽独特的黄河文化

  

  万里母亲河,孕育八千年华夏文明,缘何“中国黄河文化之乡”的桂冠独独亲睐我们呢?

  “悬河头,百川口”,黄河至此高原入平,千里“悬河”,起于武陟;千里长堤,起于武陟;千支万流,结于武陟。

  “善淤、善决、善徙”的黄河,历史上无数次河身滚移,浊流横扫,均起于这里。

  从大禹治水到祖乙迁邢,从邢人作丘到雍正堵口,从新中国修建人民胜利渠到引黄植稻……自黄河流域有人类聚居以来,我县都是人们治理黄河、利用黄河的主战场。

  就是这样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孕育了我们瑰丽独特的治河文化。

  可以说,一部武陟发展史,半部黄河变迁图。

  上古时期,伏羲时代著名的无怀氏部落便在西陶镇古城村一带聚居,数千年来,我县一直处于黄河文明的核心地带。

  邢人作丘,扬名武陟。

  据史书记载,古文明时代的邢人,就开始用堆起土丘的方法来抵御洪水。

  史书又载,“夏改邢丘为覃怀”,显然,邢丘是我县比覃怀更早的称谓。

  你可不要小看这小小的土丘,就是它,开了古人类主动抗击水患的先河,就是这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在中华文明史、中国河防史上,意义非凡!它映射出了我们先民不屈的抗争精神,开启了武陟人生生不息、抗争不至、瑰丽独特的治河文化。

  禹王治水,建功武陟。

  大禹治水,是人人耳熟能详的典故。

  大禹跟武陟的渊源也是非常深厚,据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记载,“覃怀厎绩,至于衡漳。”《史记》又载,“覃怀致功”。

  可见,覃怀不仅是大禹治水的重要场所,更是大禹治水取得决定性胜利并奠定丰功伟绩的地方,而覃怀正是夏朝时期的武陟。

  至今,大禹仍在我们的嘉应观禹王阁里祈福黄河安澜。

  “万里黄河第一观”——嘉应观,建在我县。

  “嘉应观在二铺营村东,雍正初年,以黄河安澜,奉敕建,规模壮丽,有铜碑刻。”这是《武陟县志》对嘉应观的记载。

  原来,从康熙末年起,黄河便四次在我县境内决口,雍正元年,又决马营口,洪水淹天津,直逼北京,成了清王朝的心腹之患。为了治黄安民,雍正皇帝派河道总督率兵堵口、修坝,自己也亲临河防搬石。口堵坝成时,为祭祀龙王,封赏治河功臣,雍正帝下诏,敕建嘉应观。

  可以说,嘉应观是记载清代治河丰功伟绩的明证,是我国唯一留存的集宫、庙、衙署为一体的清代建筑群,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也是我县治河文化最鲜活的遗存。

  “新中国引黄第一渠”——人民胜利渠,在我县境内。

  1952年4月,奔腾的黄河水从人民胜利渠渠首破闸而出,60年来,润泽豫北地区广袤的土地,结束了“黄河百害,惟富一套”的历史,使开灌的100多万亩盐碱地、沙荒地、沼泽地变成了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

  人民胜利渠,打破了西方水利专家“黄河无法治理”的断言,成为中国人民治黄历史上的一座丰碑,更开启了黄河“水患”变“水利”的崭新篇章。

  历史滚滚向前,从远古至今,历朝历代孕育的黄河文化,让我县成为一个巨型的、丰富完整的“中国黄河文化博物馆”,就是这样不间断地传承发展,铸就了我们厚重的文化底蕴,使我县成为不折不扣的黄河文化之乡。

  

  丰富多姿的文化遗存

  

  雨后天晴,彩虹爬上县城往东20公里商村的村头。

  村头,一群顽童,又开始在小土丘上“寻宝”……

  这些“宝贝”,是一个个骨制的箭头,而这个不起眼的土丘,竟是商汤的陵墓。

  史载,商汤王登基,遇7年大旱,于是祈雨,云行雨施后,竟几年洪水滔滔,及至决口。于是,汤王带领民众堵口,常常身先士卒,大臣、民工也纷纷临危效命,直到决口处筑起新堤——汤王堤,堤边的村子就是如今的汤王堤村,邻村商村,建有商王庙和商帝陵。

  这里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商村遗址,属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层,出土了大批商周文物。

  在我县丰富多姿的黄河文化遗存中,商村遗址只是冰山一角。黄河文化是我县历史文化的核心和主脉,我县治理黄河历史最早,文化遗存也最多。

  就以上述的堤防为例,就有尧堤、汤王堤、秦堤、郭堤、古阳堤,宋金逼黄河走山东而修的金堤,明代潘金驯为逼沁河往南流入黄河修建的石堤,清代雍正皇帝金镶玉坝的“御坝”,乾隆修的御堤,等等不胜枚举。

  你再听,二十四鼓十镲齐鸣,声如霹雳,壮如千军万马。

  这是黄河盘鼓敲响了!

  雄壮的鼓声背后就是我们先人前仆后继与洪水搏斗的骄人身姿,几千年来,经过演绎传承,这种以鼓催阵的习俗,已成为我县丰富文化遗存的一部分。

  祭祀文化是我县黄河文化遗存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商王朝规模宏大的祭祀大礼,到东汉帝王每年清明节携文武百官渡河亲耕祭祀百川;从明清时期万人空巷的祭祀河神龙王活动,到雍正皇帝四临嘉应御祭河神……可以说,历史上在我县举行的国家祭祀活动规模之大、规格之高,鲜有伦比。

  我县是商代都城之一,又是商王朝的祭祀地,每逢国家春秋大祭,六畜九鼎、黄钟大吕,编钟玉磬……明、清时期,雍正皇帝曾四次御祭河神于嘉应观中,其中雍正四年(1724)的祭祀最为隆重,留下传说也最多。当年,黄河水清,雍正亲笔撰写“祭告河神文”,颁发“盛世河清,普天同庆谕”,洋洋洒洒数千字,极力推崇先皇之德,敬神勤民,并遣爱新觉罗常泰赴嘉应观代天行祭。

  与国家祭祀相依存的民间祭祀更是名目繁多,举目难收。以祈福文化为重要内容的万花村青龙宫,始建于明永乐年间,距今已有近六百年历史。青龙宫内供奉的青龙王,每每祈求多有灵验,御灾捍患,救赎众生。每年以祈雨为主要内容的祭祀活动,都有严密的组织和古老的程序,既系统又规范。至今,祈雨旧规路线图保存的非常完好。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前后,这里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时间大约20天,方圆百里20多万人参加祭祀活动,传承发展着黄河民间祭祀文化。

  丰富多彩的民间祭祀还留下了许多传说故事、民风民俗和文艺形式。比如,街游表演“行水”、踩高跷、跑旱船、耍龙灯、舞狮子、哼小车、担经挑、大驾、背僮、盘鼓、抬鼓、得胜鼓等等,林林总总,至今仍是我们传统节庆活动上的首选节目。

  据统计,我县还有百分之二十以上的村名、地名与黄河直接相关。可以说,黄河文化浓重的历史身影已经融入了我们不断发展的血脉之中。 

  

  浓墨重彩的文化传承

  

  文化的生命在于传承。

  “创建‘中国黄河文化之乡’就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我们如此深厚宝贵的文化资源,让她释放出新时代的生机和活力,进一步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常鸿道出了我县的创建初衷。

  怎样的传承,才能让文化释放出新时代的生机和活力呢?

  一位黄河文化专家曾提出了弘扬黄河文化的四个关键控制点:首先,深刻认识黄河文化的价值;其次,注重“黄河文化圈”的培养与维护;再次,注重文化创意融入生态旅游的一站式体验;第四,主动融入全球价值链。

  这对我们传承黄河文化,发展文化旅游业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只有将文化与经济结合,才是这个时代传承文化最有力的实践。

  2011年8月,新一届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做大旅游”的战略任务,坚持把发展文化旅游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突破口,编制了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全力打造“四个特色景区”,即以嘉应观为核心,打造黄河文化景区;以妙乐寺为核心,打造佛教文化景区;以青龙宫为核心,打造民俗文化景区;以千佛阁为核心,打造明清文化景区。

  以黄河文化开发为主的嘉应观景区就是我县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跨越发展“硬实力”的一个有力尝试。

  我县在“八区”建设中,设立嘉应观和妙乐寺两大文化景区,突出对嘉应观黄河文化风景区的规划建设,建设魅力文化之城——嘉应观景区,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区——嘉应观为建设核心,打造“一核两带”的文化旅游格局。

  “我们计划投资60亿元,倾力打造以历史文化古建筑嘉应观为核心,以波澜壮阔的大河风光为主体,以秀美细腻的湿地景观为特色,以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厚重的黄河文化为内涵,集古迹探访、飙车越野、休闲度假、田园悠游于一体的嘉应观黄河文化旅游区。”县委副书记、县长闫小杏侃侃而谈富有创意的景区定位。

  嘉应观黄河文化旅游区于2012年11月2日开工建设,总面积45平方公里,其中,滩涂湿地景观35平方公里,人工湿地景观5平方公里,历史人文景观5平方公里,分历史文化园、黄河博览园、田园风光园、黄河湿地园、特种旅游园五大园区。目前,该项目已经投资6千万元,铺设80米宽的嘉应观黄河文化风景区风情大道,黄河祭坛广场、十里河塘、黄河湿地、黄河中下游分界点等景观正在建设之中。

  走进正在建设中的嘉应观景区,十里荷塘,碧绿的荷叶随风摇曳;黄河风情大道,舒展腰肢喜迎八方宾客;修缮一新的嘉应观古建筑群,在阳光下越显庄严;山门、水文化广场、大型停车场和酒店等配套设施建设如火如荼;特色农业产业园、观光农业产业园等休闲旅游园区的招商工作,正在加紧推进……

  “县委、县政府的巧笔一绘,绘出了一派繁忙,绘出了一片美景,更绘出了更新传承中的黄河文化。”近日,在记者采访时,嘉应观景区的工作人员深有感触地说。

  黄河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我县倾力打造的文化旅游品牌,将以此次“中国黄河文化之乡”的成功创建为契机,走出更加坚实而富有创意的步伐,走出我县文化传承中浓墨重彩的实践。

  

  激情澎湃的文化自觉

  

  全国第一个“中国黄河文化之乡”;

  第一个将保护黄河文化的课题从夸夸其谈变成了生动的社会实践;

  而且整个创建过程仅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是什么样的力量,让我们爆发出如此巨大的能量?

  “武陟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专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李耀宗一语破机,“身处武陟,随处可见的建设场面,让人感受到一种激情,一种澎湃的文化张力,古代的武陟人和现代的武陟人,都是好样的,他们一起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事情,创造出了灿烂的黄河文化。”

  就是这种高度的文化自觉,引领着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文化与经济并重的发展格局,让805平方公里武陟大地,处处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我县结合历史传统、文化积淀、社情民风和价值取向,确立了“厚德、包容、笃行、进取”的武陟精神,用这种独具特色的地域精神影响全县人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领升华着全县人民的生活信念、人生境界和未来愿景,凝聚全县人民的精神力量,投入到打造新时期“武陟梦”的伟大征程中。

  今年5月份,成功引进第一所高校,实现与郑州交通职业学院的合作,以此为始,拉开了我县文化引进的大幕,将集中力量建设具有武陟特色的高校文化园区,通过这种高层次、多元化的智力引进,改变现有人才结构,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我县还规划兴建了一批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城市基础设施。

  正在规划建设的5万平方米城市文化艺术中心,总投资2.5亿元,内设文化馆、图书馆、城市规划展览馆、演艺中心、会务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公益文化设施。建成后,将成为我县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体现人文精神的重要标志。

  总投资19亿元的“1357”工程,是县委、县政府于2011年年底在老城区兴建的16项城建重点工程,包括1个广场、3个入城口、5个公园和7条道路,是我县有史以来,一次兴建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设计最优的城市公共设施,不仅将绿色搬进了城市,更让文化走进了人们的现实生活。

  占地1000亩的覃怀公园,用“覃怀”这个古时的称谓命名现代公园,让人们在享受“疏朗、开放、自然、清新”的公园风情时,找到历史的归属感,让定位森林公园、城市氧吧的现代化城市景观与历史文化产生撞击,引发新的城市文化诞生。

  今年元旦建成开园的武德广场,因我县在唐代称武德县而得名,又取意“厚德”的武陟精神。广场中心竖立“放飞梦想”的主题雕塑,用现代城市的蓬勃与朝气,表达武陟人乐观豁达,包容进取的精神取向。

  仰韶文化公园,为人们展示绿色整洁的武陟、历史悠久的武陟、文化深厚的武陟,建成的绿色文化景观轴、历史文明景观轴、仰韶文化区、武陟文化区、林间休闲健身区、历史名人区,将我县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古代文化、名人雕塑、文化墙景穿插在绿色之中,展示在人们面前,形成优雅、绿色、富有文化的门户景观。

  我县还坚持每月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木栾讲坛”,聘请专家教授,解疑释惑,探求文化振兴之路;每年举办的嘉应观、青龙宫民俗文艺汇演,集中体现当地风土人情、民风民俗;积极实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农村文化中心建设、特色黄河文化项目传承人申报……

  现在的武陟,是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交汇融合的地方,文化的触觉已延伸到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 ……

  学者余秋雨在他的《文化苦旅》中这样描述:在我居留的大城市里,有很多贮存古迹的图书馆,有讲授古文化的大学,但是,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

  武陟,就是这样一片神奇的土地。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