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翟晓飞)“下午17时24分,沁河五龙口洪峰流量达到610立方米每秒,洪峰预计20日凌晨抵达武陟。”7月19日下午,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布汛情通知。
汛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
接到通知后,我县迅速召开紧急会议,安排部署防汛工作,并立即启动了沁河武陟站500—1000立方米每秒洪水防汛预案。
“各责任段责任人上岗到位,按要求组织群众由各级干部带队对偎水堤段进行巡堤查险,发现险情立即组织抢护;按责任分工做好物资、通信、交通及后勤保障工作;机动抢险队做好抢险准备,随时进行险情抢护……”
当天晚上,全县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和各分包单位的上千名干部群众迅速奔赴防汛一线,开展清滩撤离和巡堤查险等工作,确保沁河沿线万无一失,安全度汛。
7月20日凌晨,记者在我县沁河防洪大堤沿线看到,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和各分包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带领防汛值班人员,按照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的部署和防汛预案,加强河势水位观测,密切注视水情及河势变化,全方位开展清滩撤离和巡堤查险工作,所有人员按照预案和县防指部署有条不紊开展工作。
我县境内有沁河堤防66.7公里,险工16处,险点、险段4处。由于沁河上游没有控制性工程,洪水生成快、来势猛、预见期短,河势左右摇摆,横河、斜河时有发生,防汛任务十分艰巨。
进入主汛期以来,沁河上游出现强降雨天气,沁河流量明显增加。面对严峻的防汛形势,我县积极应对,将防汛工作作为压倒一切的重点工作,迅速启动防汛防灾的紧急预案,组织千名党员干部坚守在防汛抗灾一线,全力投入到防汛救灾工作中。
我县进一步调整充实了领导机构,划分了沁北、县东、沁南、内涝、城区五个防汛防线,分别由县领导牵头负责;乡村和单位也成立了相应机构,形成了科学、完善的防汛指挥网络,为防汛抢险提供强了组织保证。对各乡镇、办事处防汛工作的重点、难点、薄弱点一一细化,明确到人。把各项工作任务细化、量化,分解到具体乡镇、村组和单位,落实到具体领导和人员,层层签定了目标责任书,构建了“横到边、纵到底”的防汛责任体系,形成了“层层有人管、环环有人抓”的防汛格局。
在此基础上,我县突出抓好防汛队伍建设和物资储备工作。成立了5个防汛督查组,每天分区域对各乡镇、办事处和各单位防汛准备工作及问题整改情况进行全程督促检查,每周向指挥部报告各项工作进展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建立台帐,明确标准,明确时限,跟踪督导,限期整改,保证了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截至目前,我县各类防汛队伍总人数达126787人,其中抢险队伍42140人,护闸队5400人,查险队13000人,预备队58496人,亦工亦农抢险队750人,迁安救护队5721人,民兵基干队1280人,内涝专业抢险队140人;储备各种交通车辆23964辆,编织袋7.5万条,麻袋2万条,有效保证了抢险救灾的人员和物资需求。
与此同时,我县制定了黄河滩区迁安救护预案和沁南滞洪区迁安救护预案,明确了预警方式、撤离线路、带队干部、交通工具、安置地点以及生活救助等,保证险情发生后群众能够及时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