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今日武陟 上一版3  4下一版
黄河文化与武陟
民俗地名
治 黄 文 化
祭祀文化
历史名人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7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民俗地名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黄河湿地风光
 
   

  黄河盘鼓  

  我县紧邻黄河北岸,自古在治理黄河的历史中,一直有堵口筑坝时以鼓催阵的习俗。加之深厚的文化底蕴,民间鼓乐之风极盛,长期以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盘鼓文化。我县盘鼓以大鼓大镲为主奏,表演时胸前挂鼓,手持鼓槌,持镲者分列鼓队两边,指挥者手持龙旗,其节奏变化丰富,表演行走自如,加之在表演中又融合了舞蹈、武术的动作,场面壮观、振奋人心,有着浓郁的黄河文化特色。

  跑旱船

  据民间传说,在西汉末年,王莽把刘秀撵到黄河岸边,刘胡子看到了,把船开了过来,让刘秀上了船。船到河心,刘秀掉到了河里,刘胡子连忙跳近黄河,将刘秀救起,自己却被河水冲跑了。刘秀当了皇帝,命人将刘胡子救他的故事编成戏在怀宫演,这就是旱船的雏形。

  跑旱船和踩高跷一样,是广大农民群众自娱自乐的一种形式,遍布全县,以西仲许、万花庄最具特色。常在春节期间参加“行水”和乡镇、办事处组织的民间故事汇演,有的还参加一些庙会为神祗举办的庆典、祭祀活动。

  怀梆

  我县是怀梆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从发音上看,我县方言尾音多上扬,在演唱时结束音上挑,显得慷慨激昂、风格鲜明。

  东路怀梆很受东怀庆府人民的喜爱,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下地干活的路上,人们都会哼唱怀梆,东路怀梆至今仍然是当地人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工具。

  2009年6月,怀梆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御坝村

  县城东南三十里处的黄河大堤北侧嘉应观乡有个御坝村,该村名字的由来与雍正治黄有着很大的联系。

  雍正皇帝继位后,亲自到决口处视察。他对着汹涌澎湃的黄河说:决口水势凶猛异常,不能光加固月堤,必须在决口上面筑个挑水坝,将黄河水挑向东南流。水势减弱,堵挡决口就易如反掌了。

  不到一个月功夫,十数里长的大坝差不多筑成了。由于挑水坝筑成,把迎头水挑向东南流,詹店、何营、马营等处的决口水势大大减弱,民工随即堵挡住了决口。

  雍正皇帝为了纪念这一壮举,将这个挑水大坝赐名御坝,并刻石立碑记之。后人就在这御坝碑旁边居住,建立村庄,村庄名就叫御坝村。

  小庄村

  在詹店镇李庄西,有一个小小的村庄叫小庄。小庄虽小,其名字还是皇帝起的呢!

  清康熙年间,黄河经常泛滥。因而一到汛期官府把大堤附近村庄的人都撵到大堤上防汛。一天,杜、王两家分的一段防汛大堤出现了险情。杜、王二人把堤上的小土丘全填进了也没堵住。眼看有决口的危险,二人急中生智,把自己的被子、褥子全塞了进去,方堵住了。

  康熙皇帝沿河堤巡察,看了堵塞的现场,颇为感动,随即信口沾了四句诗赞道:黄河隔堤钻窟窿,决口危在旦夕中,杜、王二人用被塞,小小庄子建奇功。

  皇帝称小小庄,等于给无名小村起了名。

  从此杜、王住的这个无名小村就叫小庄村。

  黄河号子

  黄河自古多洪泛。我县处于黄河冲出峡谷的特殊位置,处在中游和下游的结合部,我们的先民在与洪水的抗争中,一起劳动、共同协作,渐渐形成有一定节奏、一定规律、一定起伏的声音(号子)。

  黄河号子属于劳动号子的一种,我们的先民在与洪水的抗争中,共同协作,逐渐形成有一定节奏、一定规律、一定起伏的声音(号子)。黄河号子,在我们祖先“嗨哟嗨哟”声中横空出世。

  黄河号子有双重功用,一方面它可以鼓舞精神,调节情绪,组织和指挥集体劳动;另一方面,它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价值。

  哼小车与担经扑蛾

  哼小车产生于清代,是极有特色的民间歌舞小戏,也是黄河文化在我县的重要遗存之一。主要流行在县东以及沿黄一些地区。哼小车与当地祭祀中的“行水”活动联系密切,是庙会社火和节庆“行水故事”中的主要文艺节目。

  哼小车作为古老的民间艺术,融歌舞为一体,亦歌亦舞,是罕见的中原民间舞蹈,其古朴、自然的风格,表现了传统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敦睦厚重之风,是研究中原文化的重要原始材料。哼小车独特的唱腔、古老的曲调以及它介于民间舞蹈和成熟戏曲之间的特殊形态,具有文化多样性意义,也是研究中国民间音乐、舞蹈和戏曲发展的重要素材。

  担经扑蛾是经担戏的一种,建国前有十二路,现在仍然坚持活动的只有三阳乡杨梧贾村。

  二股弦

  二股弦起源于大封镇大司马村,共有五个曲牌、十八个唱腔板式,皆为庙会上所唱之调。二股弦唱腔、曲牌完全是大司马村土生土长,其主要剧目也是由社会生活故事、宗教故事整理创编。如刘全砍柴、李翠莲上吊等均为大司马本土故事。其特有的原汁原味的方言小调、浓郁厚重的地方风情,使其在本土魅力十足,大受欢迎。

  2007年初,大司马二股弦剧团应邀到郑州演出。被专家誉为研究中国音乐史、戏剧史的“活化石”。2007年2月, “二股弦”被省政府命名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汤王堤村

  

  我县东部乔庙乡有个汤王堤村,这个村庄与商朝汤王的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据说在3500年前,汤王灭了夏朝得天下。刚登上天子宝座就遇到了7年大旱,百姓叫苦不迭。史官卜了一课说:“如果拿人来做牺牲,才有下雨的希望。”汤王说:“秋雨是为了黎民。假如定要拿人来做牺牲,那就让我来吧!”说罢,他走到堆满柴禾的神坛上。汤王的虔诚之心感动了天上的雨神,天空突然降下了瓢泼大雨,大火被浇灭了。

  谁知这一开头,大雨和暴雨接二连三地下了起来。黄河水满堤岸,汹涌澎湃。那时候黄河从汤王这一带流向东北入海,汤王堤这个地方地势低凹,汹涌的河水在这里冲开了大堤,淹毁了堤外大片大片的土地和村庄。汤王派人堵挡,堵挡了九年都没堵挡住。史官又占了一课说:“想要堵挡住决口,除非人跳进水中!”汤王身子一纵,跳进了决口处。堤上的大臣,民工都跟着跳进了水里。决口处筑成了一道厚厚的人墙,凶猛的洪水、孽龙害怕了,不敢越过人们身子,乖乖地顺着堤岸往下游流去了。

  汤王忙下令叫来未下水的民工抓紧时间填土。待决口处筑成新堤后,汤王才从水中走出来。从此,汤王堤这个地方再也没决过口。为了纪念汤王,后人就把这段新堤叫汤王堤。

  黄河后来又改道向东南流了,可汤王堤却保留了下来。人们在这里居住,便是汤王堤村。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