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凯
近日,广州一小车司机因酒驾在车内昏睡,而车子就停在马路中央,造成交通堵塞。后来,车子还向附近挤满市民的公交站点滑行,威胁市民安全,交警果断用摩托车抵住小车,喊话无果后破窗将驾驶人抬出并送往医院,经检验其血液中的酒精含量是醉酒标准的3.5倍。
自“醉驾入刑”以来,国内违法酒驾的情形已经大为改观,绝大多数人都不敢再抱侥幸心理,主动远离酒驾恶习。然而,即便法律惩处已极为严厉,仍然有人不惜以身试法,就像广州这位醉酒昏睡的司机一样,对自身及他人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
对于“醉驾入刑”带来的改变,笔者自身有很深的感受。“醉驾入刑”之前,即使事先说明是驾车而来,席间仍然难免会被劝酒,喝与不喝有时让人颇感为难。“醉驾入刑”之后,在酒席上被强行劝酒的现象已经很少见了,即便有时实在情面难却,人们喝酒之后也会找人代驾或干脆选择打的。由此可见,远离酒驾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甚至已经逐渐改变了由来已久的宴饮习俗和餐桌文化。
虽然公众远离酒驾的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酒驾恶习依然未能根除,因酒驾导致的恶性交通事故也不时见诸报端。在严管重罚之下,为什么依然有人如此执迷不悟?笔者以为,这有一个转变意识的问题,那就是人们要完成从“远离酒驾”到“抵制酒驾”的转变。
“远离酒驾”和“抵制酒驾”的区别在于:“远离酒驾”是被动的,是对于自我的要求,做到独善其身就够了;“抵制酒驾”是主动的,对象既包含自己也涉及他人,在自我约束的同时也要努力督促他人。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国人大多习惯于自我约束,而很少主动制止他人的酒驾行为,甚至很多人认为这只是警察管的事情。其实,酒驾涉及每一个人的切身安全,如果发现他人有酒驾迹象,就应该主动进行劝阻和制止,而不是抽身当一名旁观者。
酒驾恶习,不仅要受到法律的制约,更应受到舆论的监督。在中国社会,某些时候舆论的约束力甚至比法律更强。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对身边的酒驾行为说不,让酒驾如同“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这样才能形成“耻于酒驾”的社会氛围,从根本上剜除这颗毒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