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地频发中小学生溺亡事件。7月16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学校管理处处长俞伟跃通过教育部新闻办网站微博表示,教育部正努力争取将安全教育纳入学校的必修课,并将学生非正常死亡纳入对地方政府的考核。 (据《京华时报》)
毋庸置疑,安全教育进校园很有必要。但是,对于避免学生非正常死亡而言,将其纳入对地方政府的考核,却不是一把解决学生安全问题的万能钥匙,更需要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来确保考核取得实效。
多年来,很多官员认为,只要把问题纳入到地方政府考核,就如同找到了一把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不可否认,与地方政府的考核挂钩之后,各级领导干部会在态度上更加重视,在措施上更加有劲儿。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挂钩政绩考核,问题就变得一顺百顺、迎刃而解了。
相反,单纯依靠这种办法可能会带来一些“负效应”。有考核,就会有瞒报。就像安全生产、环保指标一样,都是影响地方政府考核的“硬杠杠”,但也正因为这些考核指标的“一票否决”作用,在安全生产事故、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地方政府出于对头顶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的顾忌,害怕责任追究,总是习惯性地采取谎报、瞒报的“应对之策”。于是,能捂则捂、能盖则盖,甚至造成更严重的事故发生。
同时,将问题纳入政府考核还可能滋生“懒政”思想。在缺乏相应配套措施的保障下,单纯的指标考核会让地方政府部门为避免“扣分项”,干脆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理念,只图自己省事,不顾群众方便,索性“倒洗澡水时,连同孩子也一起泼掉”。其实,如此简单粗暴的“禁字令”一直屡见不鲜:如果规范街头巷尾的马路市场不易,那就马上取缔;如果组织学生春游容易发生安全事故,那就下一个不准出游的通知,一禁了之……
然而,如此因噎废食之举,将问题一刀切,岂是解决问题之道?所以,俞伟跃表示,教育部还将开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这无疑是“将学生非正常死亡纳入对地方政府考核”之时,需要配套的政策和措施中的应有之义。
而在这之前,俞伟跃认为,农村孩子戏水玩耍十分普遍,解决他们的暑期安全问题,关键措施还在于相关部门担负起对辖区内水域的巡逻监管责任,而家长也有看护孩子的责任,应该提醒孩子注意游泳安全。此外,各级教育部门还应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形式播放公益广告,营造暑期安全氛围,提醒全社会都来关心孩子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