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推进农业发展转型升级,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的有力支撑,农业社会化生产、土地规模化经营孕育了农机化发展的新机遇,催生了农机化转型发展的新空间。
本报记者 杨仕智
“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为新型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的装备支撑,推进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是市委十届六次全会赋予农机部门的新使命。我们要把转方式、调结构、重质量、增效益作为贯彻市委全会精神、推动我市农机化转型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强力提升农业机械化综合实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推动传统农业向新型现代农业转变,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日前,市农机局局长马爱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近年来,我市农机化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农机装备水平、农机合作社建设、“平安农机”创建等工作都走在了全省、全国前列,全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9%,主要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7%,创建国家级示范农机合作社11个、“平安农机”示范县市3个,合作社对接高标准粮田创建“百千万”工程面积达80万亩。如何推动我市农机化转型发展,进一步提升农机化水平,为新型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的装备支撑,助力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马爱国成竹在胸:“创新促提升、转型强支撑,具体有五条路径。”
——以实施购机补贴为重点,认真落实促进农机化发展各项政策。补贴资金以“稳定总量、优化结构、突出重点、统筹发展”为原则,对玉米机收、深松机械重点补贴,对水稻生产机械、设施农业及经济作物机械补贴优先倾斜,并向农村其他各业机械延伸,全面提高农机装备水平。
——以组织关键农时农机作业为引领,着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全面发展。紧紧围绕重要农时,以市场为导向,加强生产指导,强化应急调度,演好重点作物机械化生产的重头戏。做到农机具投入总量进一步增加、作业秩序进一步优化、作业效率进一步提高,关键环节作业水平有新提升,综合机械化水平有新提高。要结合全市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特色,努力拓展农机化服务领域,逐步推进耕种收环节机械化向产前、产中、产后延伸,协调推进农林牧渔、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初加工业机械化全面发展。
——以提升薄弱环节机械化水平为抓手,切实加快农机化先进适用技术应用。以加快农机、农艺、信息等技术的集成组装为重点,积极探索农机农艺融合、农机化信息化融合机制,力争在农机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上有新的突破发展。加大对水稻生产、经济作物等薄弱环节作业机械的研发、引进、示范、推广力度,加快提升水稻栽植、“四大怀药”和花生收获机械化水平,力争在红萝卜、薯类等茎块类挖掘机械化方面有新突破。以台湾农民创业园为示范点,积极推广应用大马力、高性能农业机械和精量播种、土地深松、化肥深施等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机化新技术,促进带动全市农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认真、稳妥地做好粮食烘干试点工作。
——以提升农机合作社发展质量为方向,积极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按照“控制总量、扩大规模、提升能力、规范发展”的思路,积极落实政策措施,强化指导服务,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多样化创建、规范化发展。增加对农机合作社的投入,落实税费减免、信贷支持、机库棚建设用地等扶持政策。积极探索社企共建、强强联合新机制,积极培育农机合作联社,不断提升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实力,做大做强做优农机合作社品牌。以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为中心,坚持以土地流转为着力点,继续有序引导合作社由农机作业逐步转向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机服务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建设,提高农机服务产业化水平。
——以“平安农机”创建为载体,切实做好农机安全和稳定工作。深入贯彻实施《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切实提高拖拉机上牌率、持证率、检验率。加强农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工作,落实监督管理责任,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适时组织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深入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力争成功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