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付凯明 本报通讯员 田 威
这个土生土长的农村汉子,有着一张憨厚的面孔,一副火热的心肠,他1985年从部队复员回村后,开过饭店,跑过运输,干过村委会主任,目前又在为新区宁郭镇的环卫工作四处奔波,他的名字叫刘新。
1963年出生的刘新尽管从部队复员已经多年,称呼上也从小刘升级成了老刘,但刘新始终保持军人的作风,不忘军人的职责。多年来,他时时处处以军人和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始终如一,受到了干部群众的好评。
刚复员时,刘新也曾茫然过一段时间,看着别人都在热火朝天地搞副业、挣大钱,他手里拿着仅有的3000元钱不知道该干啥好。但刘新是个有心人,他四处奔波进行市场调查,最终选择了跑运输这一行业。凭着在部队锻炼出来的吃苦耐劳精神,刘新从事运输一年多就赚得了第一桶金。接下来,他又投资承包过饭店、干过澡堂,也承包过一些小工程。有了钱后的刘新并没有忘记自己曾有过的军人身份,他深深知道,一个人富不算富,群众共同致富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刘新以实际行动赢得了村民的信任,1998年开始进入村两委会,先后干过小组长、党支部委员;2002年5月份,通过村委会换届选举就任宁郭村村委会主任。
宁郭村是宁郭镇第一大村,也是镇政府的所在地,交通位置十分重要。因此,他当上村委会主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他深入农户家中摸底调查,吃透情况,征求群众对硬化村内道路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走访群众,做思想工作,意见统一了,大的环境形成了,他又多方联系,筹集资金,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村内的所有道路得到了硬化。环境好了,出行方便了,集贸市场的规模也得到了扩大,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不用出村,就能全部购齐,同时也增加了村里的集体经济收入。
刘新在村里是出了名的“热心肠”,哪家有个大小事情都有他忙碌的身影,谁家有点困难他都会当成自己的困难。2004年农历大年除夕下午,村民申庄家着了大火,家中财产几乎全部烧尽,申庄急得团团转。刘新得知情况后,立即赶到他家进行安抚,又拿出身上仅有的500元钱塞到了申庄手里。同时,他安排全村各组组长深入各户为申庄家募捐,并为申庄家寻找了临时住处,准备了过年所需的生活用品。年后,他还积极向镇民政所申请了3000元补助,用于申庄家翻新房屋。
“干一行爱一行,既然做了,就要做好。”这是刘新的座右铭。鉴于刘新的口碑,再加上宁郭镇环卫工作的实际情况,2011年,镇政府聘请刘新担任镇环卫所所长。为了彻底改变全镇的环卫状况,创造一个优美、洁净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刘新深入村、街实地进行勘查,同大家一起探讨,最终制订了垃圾清运保洁市场化运作方案,把镇内13个村分成13片,按片分别承包给个人,每天由居民定时定点将垃圾倾倒在车上,改变了过去由单位出车、出人清运垃圾,吃大锅饭造成的清运能力差、费用高的弊端,实现了垃圾不落地、无污染。现在,宁郭镇的环境卫生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街道干净了、卫生死角被清除了,受到了领导干部和居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刘新,这位普通的复员军人、共产党员,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展示了退伍军人大公无私、刚正不阿、乐于助人的风采。他说:“在为人民服务的征程中,我永远都不会退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