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婧 实习生 侯霄阳
昨日上午,家住山阳区焦东街道松鹤园社区的陈晨接到了中国传媒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手捧着录取通知书,陈晨和父母端详了许久。
儿子能考上这么好的大学,陈晨的父母喜忧参半,喜的是儿子刻苦努力,终有所成;忧的是1万余元的学费和生活费在缴费期限前,实在不知该去哪里凑。
陈晨的父亲陈丁柱有腿疾,走路一跛一跛,为了照顾生活,他四处打零工。但他这样的身体状况,一般不好找工作,多是在附近的工地干些简单的零活。“他的母亲有语言障碍,找工作也是四处碰壁,只能在小饭店的后厨洗菜刷碗,挣些零碎钱。”陈丁柱说。
虽然家境贫寒,但陈晨却很争气。从小到大,他一直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初中就读于我市第十七中学;高中时,为了给家里减少负担,他努力考入了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实验班,学费全免。然而,就在陈晨即将升入高二年级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也因此休学一年。为了给儿子看病,陈家借遍亲戚四邻,背上了数万元的债务。
休学一年,让陈晨更加渴望学习,重新回到校园后,他学习更加刻苦。“今年高考,晨晨考了560多分,发挥有些失常,往常高三联考时,他总能取得600分以上的成绩,排名一直都在学校前五十名。”陈丁柱说,陈晨在学习上从来没让他们夫妻俩费过劲。
陈晨的家,布置得很简陋,客厅中除了一张桌子、两个沙发之外,空空落落,斑驳的水泥墙,给人的感觉像是毛坯房。陈晨说:“家里的房子是7年前盖成的,因为家里没钱粉刷,所以才一直是这个样子。”
“儿子很懂事,他的同学们填报志愿时,首先考虑的是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晨晨却要先考虑所报院校的学费。”说起儿子,陈晨的母亲冯瑞婷有些激动,她眼圈微红,声音哽咽,顿了片刻,又开始责怪自己:“这么好的孩子,我们却给不了他好的生活环境,都怪我们做父母的不好……”
“感恩父母,感谢苦难的磨砺让我更加坚强。”陈晨说,他会好好读书,将来用真才实学回报父母,回报社会。
图为陈晨和父母高兴地端详着大学录取通知书。
本报记者 刘 婧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