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城市交通拥堵之路,路在何方?坚持公交优先,大力发展公交事业。
10路公交车近日优化线路后,贯穿新老城区。如此一来,家住六号院、单位在新区的刘先生感到方便了很多。“家门口上车,单位门口下车,比自己开车方便多了。”刘先生高兴地说。
而今,道路拥堵在焦作已是不争的事实,问题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对此,有专家建议,优先发展城市公交,可大幅度提高路网通行能力,对解决交通拥堵可谓意义重大。有实验证明,在同样的道路面积上,公交车的通行量是自行车的4倍,是轿车的10倍。
近一年多来,我市新开公交路线4条,并先后对7、10、11、13、17、26、29路等17条公交线路进行了优化调整,延伸线路长度72.5公里,线网增加31公里。这些线路的延伸和开通,加强了马村区与新区之间的连接,填补了市民主南路、映湖路、文昌路等多条路段的公交空白,方便了马村安置小区、棚户小区等地居民出行,增加了新区线网覆盖。目前,我市公交营运线路达42条,日均载客27万余人次。毫不夸张地说,而今方便快捷的公交车已经成为市民出行的首选。
6月25日,又有100台崭新的宇通客车加入我市公交运营队伍,分别开赴9、18、21、28、36等公交线路。此次新上线的100台公交车,约占我市公交车总量的近六分之一,是我市历年来投资规模最大、购置公交车辆最多的一次。
其实,早在2007年,我市就出台了《焦作市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实施意见》,为我市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提供了政策保障。之后,我市连续投入资金8800余万元,市公交总公司也自筹资金6800多万元,累计新增、更新公交车达402台,占我市公交车总量的63%。截至2012年年底,全市拥有公交车辆640台,营运线路38条,线路总长度760公里,年运营里程达3597万公里,年客运量达10015万人次,客运量年均增长达7%。
焦作公交这几年,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但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现在看来,与先进地区相比较,焦作的公交事业还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薄弱环节:
——公交出行分担率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市市区面积和人口每年都在增加,但公交的出行分担率却不升反降,目前仅为7.75%,这与国内一般城市的10%~20%相差甚远,与国外公交发达地区的60%~70%相比差距更大。
——线网、站点布局不合理,运营调度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我市公交线网整体密度偏低,线路重复系数、非直线系数和换乘系数较高,站点分布不均衡,换乘枢纽几乎为零。运营调度手段落后,管理理念陈旧,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仅仅停留在扶老携幼的层面上。
——场站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我市公交场站面积小、设施不完善、服务功能差,安全系数低。万人拥有公交车辆只有7.45标台,低于9标台/万人的部颁标准和焦作市“十一五”规划设定的目标。
——政府部门对公交企业因票价管控、成本倒挂形成的政策性亏损和因承担社会公益性任务造成的损失,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补贴、补偿机制,职工收入严重偏低且长期低于社会平均工资,管理、技术人才和一线驾驶员流失严重。
公交优先,对于破解我市城市道路拥堵困局,可谓一剂良药。但良药苦口,让公交优先这条治堵之路越走越宽,可以说任重道远。咋干?市公交总公司总经理杨耀辉给出以下良方:
——大力提高公交分担率。积极研究和实施票制改革,推行换乘优惠,以灵活多样的价格策略适应不同类型乘客的消费需求;与电信、银行部门合作,大幅增加售卡充值网点;优化线路站点布局,降低线路重复系数和非直线系数,提高线路的可直达性;建设大型换乘枢纽,实现与其他交通方式零距离接驳换乘等综合措施,不断提高公共交通吸引力,力争“十二五”末使我市公交分担率提高至15%以上。
——优化调整线网布局。采用分层、分组团模式相结合的线网布局模式,以大容量公共汽车组成各组团的公交主干线,深入各交通小区内部的公交网络,最终形成层次分明、功能明确的公交线网服务网络。到“十二五”末期,我市公交线网密度在市区每平方公里中,由目前的2公里提高到2.5公里,公交线路达到40条以上;公共交通站点覆盖率按300米半径计算,在主城区达到70%以上,建成区达到55%以上,平交路口换乘不超过10分钟;公交车在市区运营速度由目前的每小时17.4公里提高到每小时19公里以上,行车准点率达到90%以上。
——提高运力配置水平。到“十二五”末期,市区万人拥有车辆由目前的7.45标台达到9~10标台,公共汽车总拥有量达到900标台以上,天然气车辆达到300标台以上,空调车比例达到30%。其中,更新227台,新增车274台。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规划建设映湖路公交综合停车场、田涧停车场、人民路加禾屯停车场、缝山针首末站及火车站南广场枢纽站5个场站;加强对公交候车亭的规划和管理;计划增加建设两个加气站,建设地址初步选在马村和李万停车场。
——积极推进公交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公交系统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保证公交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高品质的客运服务;建设一个覆盖公司整个生产运营管理流程的先进、实用、安全、可靠、易扩展的企业综合信息系统(EIS),实现两个创新(即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做到三个统一(即统一流程、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和达到四化(即管理规范化、监控智能化、分析决策科学化、企业效益最大化),力争信息化水平跻身全省同行业先进行列。
——进一步提升优质服务水平。“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规范服务行为和行车秩序,巩固和发展公交行风建设成果,积极寻找公益性与市场化的最佳结合点,切实加强、完善和创新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市民对公交服务的满意度要达到80%以上,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投诉,回复反馈率达到100%,办结率不低于90%。
大力发展城市公交事业任重而道远,需要城市建设、交通等多个部门共同努力,尤其要在完善路网、增加营运时长、加大公交科技投入、提供便捷服务等方面狠下功夫,才能真正实现城市公共交通“便捷、安全、舒适、经济”的目标,也才能从根本上治理城市交通拥堵顽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