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焦作新闻/区域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图片新闻
修武县创建省级文明
县城进入冲刺阶段
修武县强力推进文化旅游园区建设
图片新闻
武陟荣膺中国黄河文化之乡称号
修武县搭建银企合作平台促进工业经济发展
武陟县贯彻落实市主题实践活动工作会议精神
修武县召开党员干部主题实践活动工作会议
传达贯彻省委副书记邓凯调研讲话精神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7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厚重的黄河底蕴 烫金的文化名片
武陟荣膺中国黄河文化之乡称号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本报讯 7月23日,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武陟县中国黄河文化之乡称号,并建立了中国黄河文化研究中心。目前,武陟黄河文化叫响全国,成为全国享此荣誉的首个授牌地。

  武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河文化源远流长。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武陟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都与黄河变迁有着生生不息的关联。这里独有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黄河文化的特殊性;独有的治河文化,体现了黄河文化的代表性;独具的历史遗存,蕴含了黄河文化的延续性;独到的传承开发,弘扬了黄河文化的创新性。

  万里黄河,流经全国9省区100多个县市,武陟最终独占鳌头,折桂中国黄河文化之乡。

  ——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瑰丽多姿的黄河文化。

  武陟地处“悬河头,百川口”,是扼守黄河河道的关隘,黄河至此高原入平,千里“悬河”,起于武陟;千里长堤,起于武陟;千支万流,结于武陟。

  从大禹治水到祖乙迁邢,从邢人作丘到雍正堵口,从新中国修建人民胜利渠到引黄植稻……自黄河流域有人类聚居以来,武陟都是人们治理黄河、利用黄河的主战场。

  邢人作丘,扬名武陟;禹王治水,建功武陟;“万里黄河第一观”——嘉应观,建在武陟;“新中国引黄第一渠”——人民胜利渠,在武陟境内……

  历朝历代孕育的黄河文化,让该县成为一个巨型的、丰富完整的“中国黄河文化博物馆”,成为不折不扣的黄河文化之乡。

  ——丰富的民间遗存,推动黄河文化集聚发展。

  黄河文化是武陟历史文化的核心和主脉,融汇着黄河之水的武陟文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方式。

  这里有着丰富的与黄河文化息息相关的民间传说、民间信仰、社会习俗、民间艺术和祭祀习俗。尧帝农耕、大禹治水、汤王筑堤、邢人作丘,既有官方史书严谨记载,又有民间栩栩如生的传说。嘉应观中敬奉的主要神灵都是被民间广泛崇信着的历代治河功臣,观内保存着每一位治河功臣事迹的详细记载,这里每年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是治河四大王的生日,农历每月的初一、三、六、九、十五,嘉应观都有庙会。人们在祭祀黄河、祈福黄河、治理黄河的过程中,孕育产生了一大批民间艺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怀梆和二股弦的唱腔、曲调,是由敬神经调演变而来,跑旱船、耍龙灯、哼小车、盘鼓等民间故事,都与黄河相关。黄河祭祀文化是武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祭祀和民间祭祀均有留存。既有皇帝撰写的祭祀河神文,又有详细的民间祭祀规程,传承和发展着黄河祭祀文化。

  该县有20%以上的村名、地名与黄河直接相关,折射出了黄河文化浓重的历史身影,融汇着黄河之水的武陟文化,千姿百媚,熠熠生辉。

  ——高度的文化传承,释放黄河文化的时代活力。

  近年来,该县充分挖掘黄河文化、民间文化资源,不断加大黄河文化、民间文化保护开发与弘扬力度,扩大了黄河文化在海内外的影响。

  注重发掘。该县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文物和非遗普查工作,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历史遗迹,全面了解和掌握文物和非遗资源现状,建立了比较规范的资源档案,并科学制订了五年保护和发展规划。

  注重保护。该县先后投入各级各类文物和非遗保护专项资金5000万元,积极参加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农村文化中心建设、特色黄河文化项目传承人申报,提高了文化文物传承保护管理水平。

  注重开发。该县规划建设了嘉应观黄河文化旅游区、青龙宫景区、妙乐寺遗址文化旅游区;申请注册了嘉应观、青龙宫、御坝、古怀、御碑亭等黄河文化系列商标;成立了黄河文化研究中心和黄河文化艺术团,创办了《黄河苑》杂志,拍摄了电视纪录片《万里黄河第一观》、电影《嘉应观秘史》,创作出版了反映黄河文化的《大清河防》《雪落长河》等长篇小说,坚持举办大型黄河文化节活动和嘉应观、青龙宫黄河文化庙会,定期组织黄河文化书法大赛、黄河故宫嘉应观摄影大赛。2008年,该县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举办了黄河文化研究会年会暨黄河文化高层论坛,黄河文化在武陟的保护和弘扬取得了明显成效。 (温淑均)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