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听了两节语文优质课,颇有感触。第一节课学习的是《范进中举》,第二节课学习的是《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两节课是按照学校推行的“三步互动”的教学模式进行的,先是“激趣定标,自主学习”,然后使用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测评,之后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纵观两节课的整体结构与课堂流程,基本上是大同小异,明显有两个不足:一是没有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二是没有让学生去阅读课文。
语文课堂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注重学生的语感培养。语文课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而博大的,语文课堂应该重视语言文字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而且人文性要强于工具性。而所有这些作用,都需要学生去阅读课文才能体现。整节课上,没有琅琅书声,老师压根儿就没有让学生去阅读课文。
所谓模式,就是为完成特定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具有规定性的教学策略。我认为,模式化并不等于程式化,只有不分场合、不看对象、固定化的模式才会导致程式化。而实际上,教学模式是变化的,教课文与教知识不同,教文学作品与教议论文不同。不仅如此,即使某一种模式也会因教学进程中的变化而有所变化。虽然教学模式具有操作性的特点,但它不可能支配教师采取的一切行动,在使用时又必须根据具体教学环境进行合理变通,决不能生搬硬套。 王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