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 珂
实习生 孟静娴
昔日,他们曾在我国的军队建设中作出了贡献;如今,他们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又贡献着自己的一分力量。他们把军队过硬的作风带到了岗位中,雷厉风行、任劳任怨、不讲条件成了他们的代名词。他们,就是军队转业干部(简称军转干部)。
“目前,市中级法院有军转干部、退伍军人91人,占法院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多年来,该院十分重视军转干部的培养和管理,使一大批军转干部在审判、执行、综合部门等岗位上再创业、立新功、铸辉煌。可以说,他们已经成了法院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该院政治部人事处处长桑桂平介绍。
为了亲身感受军转干部的风采,八一建军节即将到来之际,记者走进市中级法院,走近这支特殊的队伍。
任劳任怨
审判执行显身手
说起该院执行局的执行员原友哲,同事都会竖起大拇指。因为他执结的案件多、速度快、执结率高。
2000年,担任某炮兵团副团长的他转业到该院。到法院工作,就意味着一切都要重新开始。
“法律知识我还是学习了不少,可是做执行工作,我就是门外汉了。”原友哲说,“怎么办?那就得靠咱在部队养成的任劳任怨、吃苦耐劳的精神。”
为了找到被执行人,他通常在被执行人家附近一守就是几天;临近过年,大家都忙着回家团聚,他却最忙碌,在各县市区间来回奔波,执行案件。
在他的努力下,转业当年,他执结的案件数就排在了我市法院系统前5名;2006年,全省执行会战,他更是取得了焦作地区个人执结案件数第一名的好成绩。
在该院,战斗在审判执行岗位上的军转干部就有20名,如今已退居二线的刑二庭原副庭长温民权就是其中一位。
1986年,温民权从部队转业,到该院工作。从书记员到助理审判员,最终到审判员,他总是认真工作,无怨无悔。2009年退居二线后,他仍坚持在一线办案,并且办案数量和质量始终保持全庭第一。
刻苦钻研
综合部门建新功
不仅在审判执行岗位上,在该院其他岗位上,军转干部也都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2010年年底,杨克伟转业到该院,被分配到政治部人事处,接手全市法院系统的人事信息管理工作。之前他从没接触过人事信息管理,所以干起来觉得很吃力。但是他任劳任怨,坚持学习,每次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后来,杨克伟从人事处转到老干部处,再到审管办,不管到哪个岗位,他都能把工作干好。
在审管办,有一套审判流程管理信息系统,负责对全院200多名人员进行28项系统考核。为了提高法官的办案效率,该部门负责对法官进行审限监控。每个星期,该部门都对办案时限已超过三分之二但还未办结的案件进行提醒。
“这本来就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工作人员每周都要从上千宗案件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案件进行提醒。而杨克伟自从接手这项工作后,就主动给自己加压,提出对剩下10天还未结案的案件再次进行通报,并用语音、短信、微信等方式进行提醒。而且他总结出来的考核指标,同事们也都很满意。”该院审管办主任施文星说。
本色不改
值勤庭审不懈怠
在该院法警支队,军转干部占该支队总人数的87%。他们转业后继续保持军人本色,担负着警务保障、维护法院安全的重任。
“每一次押送被告人,我们都要做到毫发无损;出现上访事件,我们要对当事人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说起法警,该院法警支队政委徐松胜赞不绝口。
记得有一次,一名被告人偷偷将一枚5角硬币磨成锋利的刀片藏在衣角处,想趁开庭时袭警并逃跑。那个刀片可以一下子划破20张纸,可见它的锋利程度。当时负责押送这名被告人的法警宋继东在排查时发现了这一情况,及时消除危险,才保证了庭审安全。
正是有了这支素质过硬、责任心强的队伍,法院的庭审工作才能有序开展。
宋国波、王晓武、安艳芬、宋晓葆、祁卫波、林德亮……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展现在记者面前,这些军转干部在各自的岗位上贡献着自己的一分力量。他们不怕苦、不怕累、甘于奉献、不计报酬、不讲条件,成为该院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