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怀川人物 | 城建三年大提升 上一版3  4下一版
浓浓桑梓情 报效故乡心
山阳路大修工程进入扫尾阶段
南通路大修工程开工建设
“双违”整治措施硬成果丰
我市两项工程
获省建设科技示范工程
图片新闻
学习贯彻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
市园林养护所加强人民广场管理
念响“家”字经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3年7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做学问者,就像是植物学家,研究的理论如同栽培的植物,没有实践的土壤,理论就无法扎根。苏哲,人如其名,他将睿智、沉稳、严谨的学术风范融入到工作之中,誓为家乡建设增砖添瓦——
浓浓桑梓情 报效故乡心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苏哲(左一)在服务型行政执法宣传现场为群众讲解法律知识。
  本报记者 原文钊 摄
 
   

  本报记者 原文钊

  博士毕业前,他曾与国家税务总局等单位达成了就业意向;他本可以留在首都,成为一名令人羡慕的国家公务员。但在“走”与“留”的那一刻,他选择了背起行囊,回到家乡焦作。他说,那时我已经下定决心,要为家乡建设奉献自己的青春。

  他就是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马村区人民政府法制办主任苏哲。

  北雁回归

  心系桑梓情深深

  2011年7月,苏哲结束了长达9年的在外求学之路,作为一名博士选调生回到家乡焦作。这一刻,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他要把青春奉献给家乡的父老乡亲。

  刚刚回到焦作的苏哲并没有得到家人和朋友的理解。有人说:“你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生,放弃了令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在国家部委工作的机会,将来一定会后悔的。”

  “我一定不后悔,这是我经过深思熟虑后的选择。”每一次,他都是这样坚定地回答,因为他怀揣着服务家乡的崇高理想。

  2011年3月,《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被纳入到了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大战略呼之欲出。这使一直关注家乡发展的苏哲兴奋异常。苏哲说,我意识到,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家乡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我必须回来。

  “做学问者,就像是植物学家,研究的理论如同栽培的植物,没有实践的土壤,理论就无法扎根。”苏哲说,从事任何工作,都要在实践中升华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最好的工作平台,就是基层。基层工作者直接与老百姓打交道,是党和国家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和形象塑造者,选择了基层,就等于选择了一个最有利于锻炼和提高自己工作能力的大舞台。

  初来乍到

  认真对待每一次

  在马村区,像苏哲这样的高学历人才并不多。刚开始,同事们都称他为苏博士。苏哲明白,这种称呼既有同事们在语言上的尊重,也有思想上的隔阂,更有浓浓的期待……

  新环境、新同事、新工作,初来乍到,苏哲遇到的一切几乎都是“第一次”。为了更快适应全新的工作,实现自己“了解—融入—改变”的目标,苏哲以初学者的姿态,迅速进入了工作角色。

  《礼记》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苏哲看来,做好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制订好工作计划。他常常根据做什么、为什么做、何时做、怎么做4个变量制订工作计划,即将工作细化成多个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再通过工作实现多重目标,并对过程进行控制,从而合理分配和使用资源,以提高工作效率。

  工作中,很多人奉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原则,即使发现了问题,也漠然视之。苏哲并不认同这种思想。他说:“既然大家在同一个单位工作,就是一个整体,都是这个‘家’的主人。为了这个‘家’变得更好,大家都应该倾力奉献。”

  针对办公室运行和相关机制上存在的问题,苏哲运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常常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和措施,协助同事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其方法之新,常常让人眼前一亮。

  苏哲说,工作日日新,问题日日有。对此,他每天都要写工作日记,将这些问题都记录存档,理顺工作机制和流程,分析问题的原因,寻找整改措施,通过回顾思考、总结得失、修改完善,使自己的工作能力不断提升。

  通过不懈努力,苏哲所负责的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井井有条:党支部管理不断规范,工作方法不断完善,工作热情持续提高……渐渐地,苏哲待人真诚、做事认真、善于思考的工作作风得到了大家的尊重和认同。

  崭露头角

  法制工作显身手

  苏哲是马村区一位区领导的秘书,工作主要涉及经济运行、项目建设、税收、人事劳动等方面。他说,这些都是事关全区发展的重要工作,我一方面要协助领导工作,另一方面要协调相关部门,责任重大。

  为了做好这些工作,苏哲平时非常注意观察和总结领导的工作方法,有时在工作之余,还会向领导请教一些不懂的问题。每隔一段时间,他都会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把想不明白的问题归纳汇总,然后向领导请教。

  “学术论文与红头文件的区别很大,前者是一种个人行为,后者是一种公共行为。学术观点如果有偏差,只需要不断修改完善,但如果政府制定的政策不合理,就有可能对全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日常生活带来重大影响。”苏哲常常提醒自己,每一次起草文件都要认真揣摩,反复推敲。

  2011年11月,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苏哲被任命为马村区政府法制办主任,负责全区的依法行政工作。站在新的工作平台,苏哲决心对全区的依法行政工作进行一次系统性提升。

  为了督促政府各部门的制度建设,苏哲对全区20多家行政执法部门的制度建设情况进行了逐一检查,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要求每年至少组织2次行政执法人员培训,以最实用的行政执法程序作为培训内容,并组织相关考试,对考试成绩不合格者,暂扣其行政执法证。

  “培训的内容都是行政执法人员必须掌握的法律知识,如果考试通不过,就说明这名行政执法人员不具备基本的执法能力。一旦让他外出执法,很可能会出现违法问题。”苏哲说,“有人说我对行政执法人员管理得太严了。但我必须坚持下去,因为我们不但要严厉打击社会上的各种违法行为,还要严格管理行政执法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行为。”

  为了规避法律风险,苏哲一上任就把所有以政府和政府办名义下发的文件全部纳入到事前审核范围。这就是说,在领导签署文件以前,都要经过法制办的把关,这样才能保证文件不会出现“法律瑕疵”。

  苏哲说,他这样做是为了实现两个目标:一是确保区政府制定的政策不存在法律风险;二是除了防范法律风险,还要审核区政府的政策与市政府的政策是否一致,使市里的政策在全区得到更好地落实。

  “苏哲把关了吗?”如今,这句话成为了该区领导们签发文件前的“口头禅”。通

  过苏哲的努力,该区文件的签发机制不断完善,法律风险不断降低。

  在苏哲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马村区去年第一次被市政府评为全市依法行政先进单位,他自己也被评为全市依法行政先进个人。

  对口帮扶

  青春逐梦在基层

  去年,马村区开始推行党员干部下基层活动,苏哲所在的部门对口帮扶该区东孔庄村。走访慰问、帮扶群众的具体工作就落在了他的肩上。

  刚刚进村走访时,许多群众认为,苏哲只是来走走形式,没有人愿意和他说心里话。时间长了,苏哲通过反复走访,逐渐跟群众建立起了感情,赢得了大家的信任。

  为了解更多的村情民意,苏哲把社会学研究方法运用到了实际工作中:他一方面选取了三户村民作为长期调查对象,运用个案研究法进行定性分析;另一方面又设计了多份调查问卷,随机选取一部分村民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定量研究。

  通过调研,苏哲发现,与别的村庄相比,东孔庄村的村民收入相对较高,这主要得益于村里有两家大型集体企业每年拿出一部分利润给村民分红,并且大量吸纳该村村民到工厂就业,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对于一些家庭确实有困难的低保户,苏哲进行了多次走访慰问,送去生活用品,积极协调街道办事处、村委会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苏哲知道,送钱、送物解决不了困难村民的根本问题。于是,他积极联系用工单位,为部分困难村民介绍了长期稳定的工作。

  “以前,我是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不了解基层;现在,我接了地气,说话办事也更有底气了。”苏哲说。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