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华盛顿7月29日电(记者易爱军)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中断近3年的和谈29日晚间在美国华盛顿以开斋晚餐形式重新启动。
以色列司法部长兼首席谈判代表利夫尼、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特使莫勒霍、巴勒斯坦首席谈判代表埃雷卡特、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的顾问什泰耶以及美国国务卿克里当天任命的新和谈特使、美国前驻以色列大使因迪克出席克里在美国国务院主持的开斋晚餐。
克里在晚餐开始前分别与以巴谈判团队进行了45分钟左右的交谈。
此次在华盛顿举行的“初始会谈”历时2天,主要是为今后9个月举行的最终地位问题谈判确定“程序性工作计划”。克里30日上午还将与利夫尼和埃雷卡特举行45分钟的闭门会谈,之后三人将共同出面宣布下一步举措。
克里当天在宣布任命因迪克为新和谈特使时表示,以巴和平进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诸多艰难选择在等待着谈判代表和双方领导人,他们需要在“艰难、复杂、充满感情和具有象征意义的”问题上作出“合理妥协”。他强调,“合理妥协必须成为这一努力的重点”。
美国总统奥巴马当天发表声明,称赞以巴接受克里邀请在华盛顿恢复和谈之举是向前迈出的“有希望的一步”。他承认和谈还将面对“繁重的工作和艰难的选择”,希望以巴以“真诚”、“持续的重视和决心”开展和谈。奥巴马表示,美方已经作好在谈判中给予支持的准备,以求双方达成在和平与安全中共处的解决方案。
克里今年2月就任国务卿后把重启以巴直接和谈作为重点,先后6次前往中东地区开展斡旋。奥巴马本人也于3月访问了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约旦。
自1991年10月马德里和会确定“以土地换和平”原则以后,以巴开始时断时续的和谈。内塔尼亚胡和阿巴斯2010年9月初在华盛顿重开和谈,但谈判仅持续3个星期便因内塔尼亚胡拒绝延长约旦河西岸定居点限建令而陷入停顿。
以巴最终地位谈判涉及耶路撒冷、犹太人定居点、边界和难民等所谓“核心”问题。
背景资料
巴以和谈主要进程
1991年10月,中东和会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召开,其中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和谈是中东和平进程的关键。
1993年1月,以色列解除与巴解组织接触的禁令。经挪威政府调解,巴以官员在极度保密的状态下先后在挪威首都奥斯陆进行了14轮谈判,并最终达成了一项旨在实现永久和平的框架性协议(又称“奥斯陆协议”)。同年9月,巴以双方在华盛顿签署了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
1994年5月4日,巴以在开罗正式签署实施《原则宣言》的最后协议。根据协议,以完成了从加沙和杰里科的撤军。1995年9月,巴以签署《塔巴协议》,以军先后撤出约旦河西岸的7座主要城市。巴自治范围由加沙地带和杰里科镇扩大到约旦河西岸90%以上的领土。
1996年5月,巴以开始就巴勒斯坦最终地位问题进行最后阶段谈判。但由于内塔尼亚胡当选以色列总理后,一改“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提出了“以安全换和平”,巴以最后阶段谈判停滞。此后,尽管巴以先后签署了《希伯伦协议》和《怀伊协议》,但终因各种原因,协议并未能得到执行。
1999年9月,巴以签署《沙姆沙伊赫备忘录》,同意1999年9月13日开始巴勒斯坦最终地位谈判,并于2000年2月15日前就耶路撒冷地位等问题达成框架协议,2000年9月13日前达成最终协议。由于以方拖延,协议条款没有得到认真执行。2000年7月,巴以美三方首脑在美国戴维营举行峰会,但会谈也没能取得积极进展。
2000年9月,以色列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事件引发了巴以间一场旷日持久的流血冲突。特别是沙龙2001年3月上台后坚持推行强硬政策,致使巴以关系更加恶化。
2003年4月30日,联合国、美国、欧盟和俄罗斯中东问题四方正式公布了实现巴以和平的中东“路线图” 计划。但由于巴以冲突不断,“路线图”计划搁浅。
2007年11月,在中东问题有关四方等国际社会的努力下,中东问题国际会议在美国马里兰州首府安纳波利斯举行,中断7年的巴以和谈得以重新启动。但由于以色列于2008年年底对加沙地带发动大规模军事打击,巴以和谈再度中断。
2010年9月2日,在美国政府斡旋下,巴以在华盛顿重启中断20个月的直接谈判。但谈判仅过两轮就因以色列拒绝延长约旦河西岸犹太人定居点限建令而陷入停滞。
2013年7月,美国国务卿克里在连续6次访问中东后宣布,巴以新一轮谈判于7月29日至30日在华盛顿启动。
(新华社北京7月3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