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孙阎河 实习生刘诗雨) 日前,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在为一名3岁女孩实施先天性心脏病根治的手术中,成功进行了手术室脱机拔管,使该院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实施“快速通道”建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目前,“快速通道”理念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越来越被重视,患者入院—术前检查完善—术前用药调整心功能等术前准备—手术—术后脱机拔管——术后恢复等环节都要做到合理衔接,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实施,并与下一步治疗方案紧密结合,确保实现“病情确诊,术前准备充分,手术实施顺利,术后恢复平稳快速”。在这些环节中,手术室脱机拔管是十分关键的一步。因为,患者在进行心脏手术后,常规需要带气管插管被送到ICU,待呼吸、循环等各项指标及生命体征平稳后方可拔除气管插管,这样不仅术后恢复时间长,患者所承受的创伤及痛苦也比较大。
前不久,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收治了一名3岁的先天性心脏病女孩。患儿在术前进行了心脏彩超检查,结果显示,其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在进行了严谨科学的术前准备后,医生决定为患儿施行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肺动脉狭窄根治术”。手术中,医生经过探查发现,患儿的心脏室间隔缺损为“干下型”,肺动脉发育良好,并考虑肺动脉狭窄为室水平左向右分流,右室血容量增大造成肺动脉瓣相对性狭窄。于是,该科医生有针对性地为患儿实施了手术。
整个手术过程非常顺利,术中、术后各项检查数据分析十分满意,孩子自主呼吸良好。据此,医生决定让患儿在手术室进行充分吸痰后拔除了气管插管,随后被送到ICU进行严密监护,待孩子病情平稳后转回普通病房。由于患儿年龄小、病情重、手术难度大,成功实施手术室脱机拔管不但可以减少孩子的痛苦,降低医疗费用,而且避免了带气管插管时间过长可能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
据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负责人介绍,该科在院长李全民的带领下,一直致力于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快速通道”化,尽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治疗费用。此次,心胸外科医生与彩超室、麻醉科、手术室、体外循环、ICU南区等科室的医生通力合作,成功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过程中顺利实现手术室脱机拔管,标志着市人民医院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实施“快速通道”建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实现了新的突破,是该院心胸外科手术及治疗水平提高的充分体现,对今后进一步提升心血管疾病治疗水平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