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杨波涌、崔奎)为认真贯彻落实《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市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日前下发文件,要求各级各部门和有关单位迅速传达贯彻有关精神,深刻吸取各地事故教训,深入开展有限空间作业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制订相应的检查方案,对全市有限空间作业场所摸底排查、登记建档。
强化宣传培训。各级各部门和各生产经营单位要充分利用电视、互联网、报纸、广播等多种手段普及安全常识,开展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和职业健康知识进企业、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努力提升全民安全素质。大力开展企业全员安全培训,重点加强高危行业和中小企业有限空间作业一线员工应对有毒有害气体泄漏、易燃易爆物质积聚、中毒窒息、触电等险情的应急处置技能的教育培训,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应急演练,全面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
强化整治措施。要采取企业自查、部门检查、政府督查的方式,深入开展有限空间作业场所专项整治,应特别加强对易发生有限空间中毒窒息事故作业场所和生产环节的安全检查。要督促企业切实加强对封闭或部分封闭,进出口狭窄有限,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氧含量不足的有限空间(如密闭贮罐、反应塔、压力容器、地下管道、地下仓库、地下工程、隧道涵洞、储藏室、发酵池、污水池、化粪池等)作业的安全管理;在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前,严格执行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制度,根据作业现场和周边环境情况,检测有限空间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严禁作业人员未经检测进入有限空间;在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前和作业过程中,采取强制性持续通风措施,保持空气流通,并为作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通风设备、检测设备、照明设备、通讯设备、应急救援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严格落实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的职责,严禁在没有监护人员的情况下进行作业。
强化应急救援。各有关企业要制订有限空间作业应急救援预案,明确救援人员及职责,落实救援设备器材,掌握事故处置程序,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有限空间内发生险情后,现场有关人员应立即报警,救援人员应做好自身防护,配备必要的呼吸器具、救援器材,方可实施救援,严禁盲目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