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背景 1985年入伍,历任战士、教员、讲师等职务,2008年转业时任北京军区坦克乘员训练基地副团级讲师。
本报记者 杜 玲
不佩戴军衔标志,不穿军装,坐在记者面前的是一位忠厚诚实、能给人安全感的老大哥,他叫杨保光。杨保光说,转业时他之所以选择自主择业这条路,首先是因为自主择业减轻了政府安排就业的压力;其次是他坚信,每个人都应该靠本事吃饭,机会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均等的。
踏踏实实干活,实实在在做人,是杨保光的座右铭。他17岁穿上军装,一干就是24个春秋。转业前,他是北京军区坦克乘员训练基地副团级讲师,负责组织坦克兵训练。2008年,41岁的杨保光面临转业的选择。原本打算计划安置的他在焦作市委党校参加培训期间,从网上看到一家企业招聘总经理助理,他的内心起了波澜……
如今在焦作同仁医院工作的杨保光说,到同仁医院之前,他经历了不少波折,也承受了较大的心理压力。2008年年初,杨保光主动到博爱县一家制造厂当一名普通工人。由于待人诚恳、勇于吃苦、善于总结,他取得了骄人的工作业绩,我市一些知名企业纷纷以高新聘请他前去工作。后来,他又先后到房地产公司、铸铜公司等企业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2010年,他积极参加由国务院军转办、清华大学联合举办的“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培训网络课堂”学习,先后被河南省军转办、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授予学习标兵、优秀学员等荣誉称号。每到一个地方,杨保光都主动了解社会百态,体验不同人生。他坚信,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有一分耕耘,就会有一分收获。
杨保光负责焦作同仁医院的食堂、保安、保洁等后勤管理工作。他说,在这个岗位上他工作得很舒心,不仅是因为这项工作适合他干,更因为这里的工作氛围好。焦作同仁医院各级领导中不少人是军转干部,杨保光与他们思路相近,共同语言多。
谈及将来的打算,杨保光说:“我身上有军人敢打硬仗、勇于拼搏的精神,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和敏锐的观察力,我相信自己能在焦作同仁医院开创一片新天地。”
“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凭自己的双手赚钱。”已转业5年的杨保光对自己目前的生活很满足,“从部队转业到地方,是换了一种活法儿,我现在感到很幸福。军转干部既然选择了自主择业,就是选择了自由,就是选择了认认真真干活、实实在在做人,就应该追求简单踏实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