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鹏
暑假,孩子托管问题成了家长们的心头病。城里有各种兴趣班、夏令营,家长可以一“托”了之。那么,农村的留守儿童,他们的暑假怎么过?近日,记者走进武陟县乡村,就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镜头一】12岁常世涛:年龄小当家早
7月24日,记者来到了武陟县西陶镇西陶村,见到了12岁的常世涛。因为爸爸妈妈常年在外打工,每年暑假,小世涛只能跟爷爷奶奶一起过。今年暑假,和往年有点不同,奶奶给小世涛报了美术班,小世涛每天上午去上美术课,下午在家预习功课,帮奶奶给弟弟洗澡、洗衣服。
“由于爸妈常年不在身边,这孩子懂事早,从一年级开始就住校了,网吧、河边这些地方他都不去。”常世涛的奶奶说,7岁时,小世涛就会自己起床、洗自己的小衣服了。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西陶村,像常世涛这样的留守儿童占村里儿童的一半,父母不在身边,对孩子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孩子学习自主性较差,性格较孤僻,一般不太容易和其他孩子一起玩,但他们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要强一些。
【镜头二】9岁李文亮:爱上“新家庭文化屋”
7月25日,在武陟县产业集聚区荆辛庄村“新家庭文化屋”里,9岁的留守儿童李文亮正在专心致志地阅读课外读物。
“俺那个孙子贪玩厌学,以前每到暑假,白天玩得不见人,晚上上网‘忙’得很。自打村里建起‘新家庭文化屋’,这孩子一放假就泡在那里,看漫画、读故事、做作业,俺再也不用为孩子外出安全操心了。”72岁的李大爷高兴地对记者说。
为了给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暑假生活环境,让在外打工的父母安心,武陟县将各村的“新家庭文化屋”免费向当地留守儿童开放,并选派心理辅导员定期和留守儿童谈心,在心理、安全、健康等方面对他们进行教育,帮其克服性格孤僻、内心压抑、心理脆弱等问题,让孩子们快乐地学习成长。
“留守儿童暑期在‘新家庭文化屋’学习,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以往下河摸鱼、游泳和沉溺网络等带来的安全隐患,既能让家长放心,又能让留守儿童学到知识,这对家庭、对学校都有很大的好处。”荆辛庄村“新家庭文化屋”心理辅导员陈玉娥说。
【镜头三】关工委干部:留守儿童最缺的是亲情
武陟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有关人员告诉记者,像常世涛、李文亮这样的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家庭经济状况都还算可以。在物质上,这些孩子能够得到满足;但在精神上,他们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他们最缺的是亲情,心理上最需要的也是亲情。
对此,武陟县在各乡镇开设了留守儿童咨询室和“心灵驿站”热线,关工委、人口计生委、妇联等单位采取公开招募的办法,把一些有文化、有爱心的妇女聘为“爱心妈妈”,让她们牵手留守儿童,照顾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
记者手记
随着农村外出打工者的不断增多,农村留守儿童不断增加,他们需要来自全社会更多的爱心和帮助。
采访过程中,很多留守儿童说,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经常听听父母的声音,看看父母的样子。留守儿童的父母也对记者透露了心声:丢下孩子外出打工,也是为了生活。笔者不能指责留守儿童的父母,但笔者有个建议,父母应尽量不要同时外出务工,要增加回家的次数,或通过打电话、开视频等形式经常和子女交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行动起来,建立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保护网络,与他们结成帮扶联系对子,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帮扶留守儿童的局面。
医好留守儿童之殇的治本良药,无疑是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这是农民工家庭最大的心愿。实现这个心愿,需要提高人的城市化水平,尽快拆除户籍藩篱,实现住房、就业、教育、社保等各项制度和福利均等化,只有这样,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家庭才能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