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今日武陟/副刊 上一版3
黄河文化对武陟民俗的影响


广
这些年,一个人
沙子颂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3年8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河文化与武陟系列报道之二
黄河文化对武陟民俗的影响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怀邦
  嘉应观庙会
  盘鼓
 
   

  

  武陟夏称覃怀,周称怀邑,秦先置怀县后置武德县,属河内郡,隋属怀州河内郡,曾经是东汉王朝的龙兴之地,唐置陟州,隋开皇十六年始置武陟县,元属怀孟路,明清属河南布政司怀庆府。建国后,属河南省新乡地区,1986年新乡地区撤销,改属焦作市。

  武陟地处黄、沁河交汇处,在黄沁河冲积平原上,处在“悬河头、百川口。守河身,据地要”,处在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点,武陟一直处于黄河文化的核心地带。深厚的文化积淀,久远的文化影响,在滋润着武陟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生活的人们。

  因境内多为黄、沁河冲击平原,地势平坦,水源丰富,农业发达,盛产小麦、玉米、稻米、大豆、棉花、花生、四大怀药等,是河南省著名的粮食基地。作为近河之地,沿河和县东广大地区广泛种植的水稻成为怀庆府的首要特产,元代金履祥曾著文赞许武陟“平夷广衍,田皆腴美,俗称‘小江南’”。

  武陟县不仅地理环境优越,人文氛围也非常浓厚,历史上人才荟萃,东汉的蔡茂,西晋的竹林七贤山涛、向秀,明代儒家、哲学家何塘,清朝五部尚书毛昶熙等均活跃与此;文物古迹云集,集宫、庙、衙署于一体的嘉应观、佛祖真身舍利宝塔妙乐寺塔、佛道合一的千佛阁、商汤帝陵、山西会馆、祈雨胜地青龙宫、温武二仙庙、东草亭村的吉祥寺等建筑各具特色。

  民间音乐类型有民歌、歌舞、曲艺、戏曲、器乐等,民歌以小调、风俗歌、灯歌和劳动号子常见,如《经调》、《黄河号子》、《打井号子》、《打夯号子》等;歌舞有龙灯、狮子、盘鼓、旱船、背僮、小车、高跷等;曲艺有河南坠子和道情;戏曲种类较多,清乾隆年间即有旱船怀梆戏班、二股弦、徽戏班、黄戏(京剧)班、花鼓戏班活跃于此,后又有曲剧、四股弦、缸调、越调、四平调、卫调、盼郎调、凤阳花鼓戏、豫剧等剧种在此流传。1958年,除县剧团外,全县发展到147个农村业余剧团。武陟丰富的民间音乐,滋养了歌舞戏曲对黄河文化的传播 。

  武陟祭祀文化由来已久,有民间祭祀和国家祭祀。武陟是商代都城之一,又是商王朝的祭祀地,还是东汉王朝的龙兴之地。国家春秋大祭,规模宏大,六畜九鼎、黄钟大吕,编钟玉磬,跳八佾之舞,“天子一呼,百兽率舞”。明、清时候,武陟最大的祭祀活动,当数祭祀河神龙王。雍正皇帝曾四次御祭河神于嘉应观中,黄河清,雍正高兴,颁发“盛世河清,普天同庆谕”洋洋洒洒数千字,极力推崇先皇之德,敬神勤民,雍正撰写“祭告河神文”,遣爱新觉罗 常泰赴武陟嘉应观代天行祭。 民间祭祀也非常盛行。至今,农历每月的初一与十五,人们都要上香祭祀。尤其对水文化、龙文化以及治河功臣都有非常悠久的崇拜传统,在沿黄十八村,村村都有龙王庙,家家都敬龙王爷。民风民俗根深蒂固,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方式和生活习惯。

  武陟县民间信俗方面也名目繁多,佛教、道教、儒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民间诸神皆有,身份、来历、职能多种多样。县内庙宇遍布,佛教、道教、儒教、民间诸神常被供奉于同一庙宇或殿堂内,大都体现了信仰崇拜的融合,民众并不管他属于何种教派,只要劝人向善、对民有功都会祭拜。建于清雍正年间集庙、宫、衙为一体的嘉应观,是雍正元年,为治黄安民、祭祀龙王,封赏治河功臣而建。另外还有始建于明永乐年间,设在武陟县城西北一公里万花庄的龙王庙青龙宫,是祈求风调雨顺旱涝保收的,都是与黄河的泛滥有密切的关系。可见黄河带给当地人民众多的灾难,从而形成人们对它即怕又敬的心态。道教建筑群东岳庙,一个殿堂内供奉着人祖伏羲、释迦牟尼、道家老子、儒家孔子和药王老爷。位于武陟县城,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既有佛教阁殿,又有道教庙宇的千佛阁是明清时释道合一的具体表现。除庙宇外,村民家里也会供奉是天地全神、花堂神、天地三界十方神灵、灶君、财神、观音菩萨、老关爷、土地爷等。

  据《武陟县民俗志》记载:武陟民间几乎村村有庙,家家敬神,解放前的大虹桥乡小官庄村,只有一户人家,可是就有两座庙,所以流传下来一句民谚“小官庄三家人,两家不说话”。大村有三个到五个的不等,如大司马一个村就有十三座寺庙。

  民间信仰源于古代原始思维,大自然对人类有恩又有害,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人类祖先缺乏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在有限的理解基础上,形成万物有灵的思维,认为一切物质都有灵魂,具有生命力,当人们无法把握它时,就希望通过顶礼膜拜将异己的力量为我所用。便利的黄河水灌溉使这里成为著名的稻米之乡,有“小江南”之称,但是黄河在造福一方的同时,作为地上河也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如《武陟县志》记载:嘉庆五年(1800年)七月,黄河在阳召村南决口,县西南六十余村受灾,张村妙乐寺水深数尺。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黄河决口武陟,穿运河注入大清河,分两道入海,清政府拨款工银960万两。

  许多老人回忆起那一段历史,仍然心有余悸,他们已经记不得是什么时候了,只记得黄水过后,树梢上都是水草。武陟历史上以水、旱以及蝗、风、雹、霜等自然灾害和战争等人为灾难为多,处于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的民众,在其经验领域无力掌控的自然和社会力量面前求助于神灵,祭祀讨好神灵,于是有了信仰、有了膜拜,就有了仪式。

  除请神、敬神、送神以及包括其中的上香、焚表、祈祷、膜拜、供奉牺牲等仪式行为外,祭祀仪式的主体就是民间艺术——各路“故事”的展演过程,仪式结构以歌、舞、乐为主要内容,正如学者杨曦帆所言:“所有的信仰、民俗活动都是特定的仪式,而这些特定的仪式则多以歌、舞、乐的形式展现,这也就显示了作为信仰体系、民俗活动与仪式和乐舞三者之间所具有的内在的互动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所有的宗教和民间类仪式都包含有‘歌、舞、乐’的因素,因为大凡是个‘仪式’就总离不开特定的吟唱、乐舞等表演。从宗教信仰角度看,乐舞就是仪式;从艺术角度看,仪式就是乐舞”。

  武陟在我国最大的节日春节前后,好多村庄都会组织以村为单位的祭祀活动,也叫“迎神赛会”。“迎神赛会”指的是把神像抬出庙来游行,并举行祭会,以求消灾赐福。也有“迎神赛社”之称,“社”指的是“社火”,“社火”是迎神扮演的杂戏。在武陟县及周边的新乡、获嘉县,赛会的“会”则是指“故事”,当地人称民间各种用于祭神和节庆表演的音乐事象、表演队伍为“故事”。

  如清道光九年《武陟县志》记载:正月十六,士女出游或登城远行谓之走百病……富豪之家亦放烟火,银花散飞,观者如墙……儿童扮演故事磬鼓鸣锣喧嚣或歌舞间有飞杆舞絙之戏来自远方……

  在武陟无论什么庙会和祭祀都少不了“故事”。每年的祭祀都有大量的民间“故事”在上演,祈求岁丰民安,百业兴旺,消灾祛病,延年益寿!黄河文化对武陟当地的民间艺术、民间戏曲的影响非常显著,这些元素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当地的民间艺术,它与节日、祭祀等活动紧密结合着,形式多样而又富有生活气息。踩高跷、跑旱船、耍龙灯、舞狮子、哼小车、担经挑、大驾、背僮、盘鼓、得胜鼓、抬鼓等等,这些“故事”多起源于两汉。在艺术上集壮美和朴素于一身,表现出朴实明朗、火热向上的风格,散发着当地人们受黄河文化熏陶和潜移默化后通过民间艺术特有朴素稚拙的手法,去表现内在的真挚、善良、直率、热情。

  信仰源于对自然灵力的崇拜和恐惧,它具有心理调节功能,能够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维持心理平衡,人们往往将其视为遵守改善环境、逢凶化吉、遇难成祥的特效手段。身处困境的村民由于信仰的存在使他们获得了少许的安慰,而依靠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取悦神灵,维持信仰的持续存在,使他们的内心得到某种程度的平静。

  民间艺术加入庙堂祭祀,既增加了娱乐气氛,又起到了抑恶扬善的作用,所以长年不衰。民间艺术、民间戏曲在人们祭祀黄河、祈福黄河、治理黄河的过程中,孕育产生,不断发展完善。这些民间“故事”,栩栩如生,无不与水相关,与河相关,与黄河文化相关。

  民以食为天,饮食的文化往往是一个地域文化的重要表现。武陟油茶是名优特产,它的制作、饮食与黄河密切相关。人们在黄河治理的过程中,为便于携带、随时食用,催生了油茶的制作方法,至今仍然沿用。还有小鏊馍,少许面粉合成面汁,杂以黄河滩上的野菜,焙出来的小鏊馍外焦里嫩,无论当时还是现在都是人们喜爱吃的食物。油烙馍,以前一般都是吃的烙馍,只有等有重大喜事了,才吃油烙馍。烙馍“顶饥”,人们上大堤值守巡查的时候,都带上它作为干粮,饿了一口油烙馍,渴了一捧黄河水。再奢侈不过的就是“面叶蘸蒜”,武陟人爱吃面叶蘸蒜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对面叶蘸蒜都取仰视的态度,“家有千顷万石,搁不住甜面叶蘸蒜” ,我想当时肯定是堵口成功后才会吃上一顿的。

  人名和地名文化,也是反映当地文化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堵挡二将军的故事,即是人名文化与黄河文化密切的一个代表,其他的比如河水、河、顺水、流水等字在给孩子起名时使用的频率比较高。时至今日,全县有百分之二十以上的村名、地名与黄河直接相关,折射出黄河金滩、黄河故道、黄河故事、河防文化的历史身影。

  黄河文化在武陟人们的生活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已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角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方式。就是从上古的传说时代,到我们现在看到的人民胜利渠的建设引黄工程,这个黄河文化的文化链是持续的,没有断竭,而且是越来越紧固,所以说,黄河文化对武陟当地的影响同样也没有断过,时时、处处、事事都渗透在武陟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