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王向阳
他的经历和大多数人一样,平平淡淡,若非要找出点不同,那就是从入伍到转业,再到临近退休,他的双手几乎没有离开过方向盘;从机关到基层,从司机到线路管理员,他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他,就是武陟县电业局谢旗营供电所员工古海水,今年59岁。
35年“车把式”
1976年2月,正值青春年少的古海水怀揣梦想走进军营成为一名汽车兵。13年的军旅生涯,让他从一个连离合、刹车都分不清的“憨”小伙,成长为一名技术娴熟的老司机。1989年,他转业后被分配到武陟县电业局,从事线路架设和变电检修工作。
“在新岗位干了还不到一个月,他就被调去开车了,在当时只有6名司机的电业局,古海水是难得的技术人才。”曾经和他共事6年的该局工程建设部主任白保国,对他可谓是知根知底,“那时的车和现在的车不能比,路上抛锚是常事,可不管啥车到了他手上,都让他收拾得很得劲,开车出去根本不用担心在路上出问题。”
对于开了35年汽车、行程超过40万公里的老司机古海水来说,行车安全是笔者最为关心的。“一次出车拐弯时,后边的车因车速太快,直接把我撞到路边2米多深的沟里,使我的左手无名指骨折,在家歇了大半个月。”对于驾驶生涯的唯一一次事故,古海水感慨地说。
57岁又转岗
“2011年6月30日,到谢旗营供电所报到,负责前牛线及所内日常工作。”他在部队养成的记笔记习惯,至今还没丢下。发黄的本子上写的这几句话,清楚地告诉笔者他到所里工作的时间,那一年他57岁。
这样的年龄又来到相对陌生的岗位,古海水即便不再卖力工作,大家也能理解,可他偏偏是个闲不住的人。“老古是越老越有劲了。”该所所长吴保利这样评价道。
他到新岗位刚满1个月的时候,一场10级大风席卷武陟,部分大树被连根拔起,全县14个乡镇中有11个乡镇受灾严重。而作为重灾区的谢旗营镇,5条10千伏线路全部受损,6个村庄供电完全中断,倒杆断线100余处。
古海水负责的物资供应组,人少任务重。抢修开始后,他经常是路上当司机,下车干装卸工,到了晚上还要把第二天的抢修物资准备好,以便一大早能够及时运到现场。
“虽说抢修用的都是些横担、瓷瓶等小件物资,但连忙七八天,就连年轻人也受不了这样的工作强度,但我从没听老古发过牢骚,一有空闲他还要搭把手帮抢修人员干活。”吴保利记忆犹新地说。
临近退休再拜师
2011年,武陟县政府出台了《在工业企业专变用户推广预付费和负荷预控装置》文件,该局也全面加快负荷预控终端的安装工作,并建成了电能信息采集系统,实现对企业用电负荷、电量等信息的实时采集监控。
新技术应用后,没有了抄表时的奔波劳累,工作自然轻松不少,但对电脑几乎一窍不通的古海水来说,算是犯了难。“平时打个字都能急出一头汗,突然要用电脑管理线路,谈何容易。”
“咋弄,拜师学艺呗!”
“找谁?”
“秦明濮。”
秦明濮是该局计量中心副主任,也是这方面的专家。“别看老古年龄大,可比起上进心来我都自愧不如,刚开始我到所里教,后来他三天两头打电话问,有时到局里办事还要找我再交流一下。”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摸索后,古海水除了打字还略显生疏外,对系统的使用早已驾轻就熟,而且在实际应用中还发现前牛12号台区用电故障4起,管理的10千伏前牛线线损也下降了1.1个百分点。
“我这个人脾气直,看见事放着没人干就着急,见到啥事不合理就想说,更受不了因自己工作失误拖大家的后腿。”再过一年就要退休的古海水,依然处处用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用行动告诉身边的人,自己曾经是个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