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智商差别并不大,工作出色与否,关键在于态度,在于责任心的强与弱。激情、务实、创新、勤奋,孙向召在焦作新区这片热土上,以点滴行动兑现自己服务基层的庄严承诺。
本报记者 原文钊
2011年7月21日,一个憨厚的大男孩离妻别子,背上行囊,从许昌老家坐上了前往焦作的客车。
上车前,他叮嘱妻子,一定要照顾好刚满四个月的儿子……望着搭载着丈夫的客车渐行渐远,妻子有留恋,无怨言,她知道,刚刚摘下博士帽的丈夫,从此踏上了奋斗路。
大男孩,名叫孙向召,博士选调生、扬州大学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11年7月到焦作市新区管委会社会事业局任主任科员,如今在焦作已经度过了两个春秋。
招商引资、民政、残联、卫生、爱卫、卫生监督、疾控……孙向召分管的工作事无巨细,大家亲切地称他为,为群众奔走的“知心博士”。
投身基层
青春燃在怀川土
孙向召,家境贫寒,在求学的路上曾经得到过乡亲们的无私帮助;他,曾为自己许下诺言,要用平生所学干一番事业,投身基层,回报家乡。他,曾经是村里走出来的第一位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毕业后,毅然放弃了许多待遇优厚的工作机会,走向基层、服务基层、立足在基层挥洒无悔的青春。
每当有人问他,为何选择到基层工作时,他总是笑笑说:“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与基层打断骨头也连着筋,做基层工作俺安心。”
孙向召所负责的社会事业局工作与焦作市20多个局委办都有紧密联系。平日,办公室里来办事的群众川流不息,孙向召几乎一刻不得停歇;下班后,他回到出租房休息。那里条件十分简陋,只有一张床和一张桌子,夏天闷得像蒸笼,冬天冷得如冰窖,与他在大学里当老师时住的空调公寓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其实,孙向召本有选择舒适生活的机会。
二三十万元的安家费、科研启动资金、博士公寓……毕业之际,孙向召拒绝了导师要他留校的好意和回到原工作单位继续教书的机会。他认定了要当博士选调生,认定了要到焦作这片热土干出一番事业。
刚来不久,凭着学习文学专业和在大学当过学报编辑的经验,孙向召被安排写文件材料:新区《焦作新区与河南理工大学合作办学协议书》《焦作第二人民医院与新区合作协议书(投资6亿元)》《焦作新区师源学前教育基地协议书(投资1.2亿元)》等重要材料都是由他起草的。
2012年3月29日,焦作市区划调整工作启动,孙向召作为骨干成员全程参与了筹备工作。那段时间,他几乎每晚都要加班写材料到凌晨,累了,就靠在办公室的硬座椅上眯一会眼,片刻又打起精神继续工作。
记者在孙向召的办公室里看到,两年来,新区经他起草的各类文字材料摞起来已有一人多高。“虽然工作强度很大,但我既然来到这里,就要用饱满的热情去对待每一项工作。”孙向召说。
实干巧干
勇立潮头为民生
其实,起草材料只是孙向召的工作之一,在新区社会事业局,他还分管着项目服务与招商引资、民政、残联、卫生、卫生监督、疾控等十几项工作。在这些工作中,孙向召把民政工作作为重点,全心全意为辖区困难群众提供帮助。
去年年底,新区阳庙镇一位50多岁的女艾滋病患者找到孙向召,向他诉说了生活的窘迫。了解情况后,孙向召根据政策帮她申请了农村低保和大病救助补贴,并协调卫生部门为她提供了部分医疗优惠。同时,孙向召又与民政部门联系,将她每月20元的生活补助提高到了每月200元,保障了她的基本生活。
由于分管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孙向召一直摸索如何将这些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一次偶然的机会,孙向召在一篇新闻报道上看到,在我国各级、各类养老机构中,设置医务室或配备有专业医护人员的不足20%,多数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互相独立、分别属于卫生系统和民政系统。如果养老院中的老人患病,不得不往返于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既耽误了治疗,又增加了济经负担。发展“养医结合”,有助于解决养老机构缺乏医疗支撑的“硬伤”。
经过实地考察后,孙向召创造性地将卫生院、养老院和残疾人托养中心结合起来,提出了建立综合性医疗卫生院的设想。去年,在宁郭镇卫生院和文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改建项目中,孙向召建立综合医疗、养老机构的申请得到批准,在新建的卫生院设立了专门的房间用于托老服务和残疾人托养服务,为老人提供健康管理、疾病预防、护理康复等医疗卫生服务。
“新的卫生院建成后,不仅能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还能托养孤寡老人和残疾人,让他们享受到民政和医疗的全方位服务,也为基层民政、卫生工作的发展开创了新的思路。”宁郭镇卫生院院长张莉说。
去年年初,孙向召被任命为李万卫生院第一书记。来到卫生院,看到不足300平方米的小院和拥挤的钢架病房,孙向召感到了改善基础医疗条件的紧迫。随后,他认真查阅了相关政策,并向上级医疗卫生主管部门申请了320万元资金,投入到改造李万卫生院的建设中。几个月后,总面积4000平方米的综合卫生服务中心落成,换热站、水管网、地面硬化、门岗室、厨房、围墙等设施也配套到位,辖区居民的就医条件由此得到了极大改善。
去年7月份,李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乔迁新址。偶然间,一篇浙江某乡级卫生院成功创建数字化计免门诊的新闻报道,使孙向召眼前一亮。经过和该服务中心领导班子沟通后,孙向召将创建示范接种门诊和建设数字化门诊列入到工作日程,并聘请市疾控中心专家多次来院指导,制订了李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省级示范接种门诊实施方案,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强力推进。
今年1月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建成并投入使用,数字化门诊实现了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系统和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无缝对接。如今,该中心预检、登记、接种等岗位的工作人员,通过电脑就能看到接种儿童的个人信息,有效避免了接种差错的发生。
“一年间,孙博士不仅改善了这里的硬件设施,还帮我们建成了全市首家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我们对这位书生更加刮目相看了。”李万卫生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王洪泊说。
克难攻坚
用心铁杵亦磨针
拆迁,是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孙向召工作以来遇到的最难啃的“骨头”。
今年3月份,市第二人民医院新区医院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拆迁问题,而孙向召分包的新区文苑街道周平陵村的3户拆迁户,正是工程所在地。为了能使拆迁工作顺利进行,孙向召每天7时就骑着电动车到拆迁户家里做思想工作,风雨无阻。
在劝说其中一家拆迁户时,孙向召从河南理工大学请来了他的博士同学,为该拆迁户进行番茄种植方面的技术指导,采取科研加农户的方式,把博士同学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分给该拆迁户一部分。随后,他又协调用该拆迁户的番茄做实验,培育出了更加耐运输和储存的番茄品种,增加了该拆迁户的收入。
从避而不见、恶言相向,到经常走动、拉拉家常,现在,孙向召和他所分包的拆迁户成了朋友。孙向召正是用一颗真诚、朴实的心和得当的工作方法,才使他的拆迁工作在新区名列前茅。“要想担当重任,就需要在急、难、险、重的任务中磨炼自己。”孙向召说,他在两年来的工作中,结交了很多农民朋友,是农村这片热土养育了他,锻炼了他。
“今日之事今日毕,明日之事今日谋”是孙向召的工作准则。分管工作多、时间紧、任务重是孙向召的工作特点。为此,他为自己制定了“第一时间”工作法:对于上级部门布置的任务,要第一时间学习领会,第一时间决策部署,第一时间贯彻执行;对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要第一时间向上级汇报,第一时间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对于工作中犯的错误,要第一时间进行改正,避免再次犯错。
孙向召说,如果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不去做任何突破,那么,只会循规蹈矩、死气沉沉,更谈不上提高工作效率;只有突破创新,才能用更加科学的方法激发工作的热情,从而增强工作中的成就感。“人的智商差别并不大,工作出色与否,关键在于态度,在于责任心的强与弱。”这是孙向召常挂在嘴边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