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唐玉磊、杜黎明) 解放区从组织机制、服务模式、综治体系等方面入手,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持续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的科学化水平,全区经济社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继被确认为全省唯一一家“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后,近日,该区顺利通过了国家民政部的中期评估。
创新社区组织机制,凝聚建管力量,由单方主导向多方合力转变。该区以构建区域化党建格局为目标,将原有的社区党总支(支部)调整为社区党工委,隶属街道党工委领导。社区党工委定期召开辖区党组织联席会议,将辖区内各类党组织全部纳入党建服务和联系的工作范围。积极吸纳辖区内驻区单位党组织、“两新”组织(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负责人参与社区组织工作,这类人员平均占社区党工委班子成员总数的30%左右。按照“地缘、业缘、趣缘”原则,社区党工委下设文化、服务、创业等各种功能型特色党组织,不断优化社区党组织设置,形成社区党建网格化工作体系。该区规范社区居委会组织,规定凡新建住宅区居民超过800户或入住率达到50%的,成立社区居民委员会或纳入就近社区居委会管理,实现对社区居民的全员管理和无缝隙管理,重点抓好社情民意搜集、民间纠纷调解等工作。以党员会议、居民会议等形式,对社区重大事项进行民主协商、听证,推进民主决策。发挥居务监督委员会的作用,健全居务公开、民主评议等民主监督制度,加强对社区工作的全程监督。该区规范社区公共服务中心,通过争取上级补助、财政以奖代补、共驻共建等多种形式,近年来累计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建成了24座多功能社区服务中心。积极协助区政府或其他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公共卫生、社会救助、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120余项公共服务,推动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全覆盖。该区组建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在辖区34个社区各建立1个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每个中心至少拥有5个以上的社区社会组织,并纳入社会组织工作体系,通过完善登记备案、政策扶持等机制,引导带动各类社会组织发挥专项业务优势和行业协调作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公益活动,推动社区社会组织规范发展,实现社区治理社会化。截至目前,该区共成立各类社区党组织157个,整合各类社会组织150余家,吸纳社区党员7907名。
创新社区服务模式,推行网格管理,由粗放服务向精细服务转变。该区科学划分网格,按照“属地管理,条块结合”的原则,以原有建制楼院为依托,将社区所辖地域每400户左右划分为一个网格,按照每400户左右划分为一个网格的标准,将34个社区科学划分为230个网格,辖区学校、医院等驻区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全部纳入其中,配备了230名网格长和460名网格员。该区对社区实施扁平管理。区财政每年设立280万元基层社会管理专项资金,为网格员逐月发放生活补贴和奖励。定期考核考评网格员,充分发挥其在社区事务管理中的“宣传员、信息员、服务员、协调员、调解员”作用,确保凡是能在社区层面开展的服务一律由社区负责提供,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服务效率。该区创新服务机制,通过建立错时工作、网格巡查、民情记录、信息反馈和督查考核等服务制度,进一步规范网格化服务管理运行机制,实现与居民沟通零距离和服务零障碍。该区持续打造特色品牌,因地制宜开展各类特色创建活动,在养老服务、青少年服务、卫生计生服务、就业服务、助残服务、志愿服务等方面,打造一批贴近居民需求的服务品牌,真正做到改善民生、服务居民、创新发展。近年来,该区先后荣获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全国文化先进单位等20余项国家级称号。
创新社区综治体系,化解基层矛盾,由专项整治向长治久安转变。该区一是做到矛盾调处即时化。落实矛盾日常排查化解机制,组织网格每日排查,社区每周排查,街道每半月排查,全区每月排查。组织巡防队伍和居民群众沟通交流,汇总基层治安隐患线索。组织政法干警入户走访,收集群众诉求。组织开展区、街道、社区三级电话调查,排查社会矛盾信息,即时调处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二是做到综治管理信息化。结合数字社区建设,大力实施科技创安、“平安灯”亮化、楼院封闭工程、社区巡防规范化四大基础治安防范工程,打造无缝对接视频监控社区。加强治安巡防与技防工作的衔接配合,确保监控平台24小时值守,努力实现“探头站岗、鼠标巡逻”。三是做到平安载体亲民化。组织综治、司法、民政等单位以网格为平台,以评选平安楼院、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公婆等活动为载体,将网格化服务与特色社区创建相结合,促进网格的平安和谐。四是满足诉求常态化。积极落实区领导和区直部门分包街道、社区制度,全面了解群众的思想动态和真实意愿,围绕居民的实际需求,不断完善服务内容和服务项目,畅通民意渠道,满足群众诉求。去年以来,该区共封闭楼院270个,建立矛盾化解平台72个,安装视频监控探头956个、“平安灯”1482盏,消除社会隐患1178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