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今日武陟/副刊 上一版3
黄河治理对武陟地名的影响
妙乐韵
遗失声明
家乡美
印出自己的名片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3年8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河文化与武陟系列报道之三
黄河治理对武陟地名的影响

作者:杨保红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武陟地处黄河中下游结合部,黄、沁河交汇处,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县城以东先后有过三、四道防御洪水的堤防。这些堤防遗迹与历史上的“官道”、“驿路”演变而来的三条公路,由西向东将各个村落串接在一起,如同树木的枝丫与叶子。武陟县东的村庄大多是明清后出现的,除以姓氏为名的村庄外,以黄、沁河之堤、滩、渡口等为名是其最大特色。

  北面与修武县交界处的郇封岭,是古黄河的自然堤。在郇封岭的南沿,历来就有的一条道路如今是309省道的一部分。道路南北各有一条古河道遗址,郇封岭、公路与两处古河道遗址均呈西南——东北走向。这一带村庄的命名多与古河道有关。其中以“段”为名的村庄,相传是因明初洪洞移民实行分段耕田,以其方位、姓氏分为北小段、北大段、南大段、陈小段、薛小段、苗小段等。然后,据万历三十七年《武陟志》所录村庄中,只有小段一个村庄,可见传说并不可信。相传洪洞移民因分得官府的滩地,就取村名为“官滩”,清道光年间称为“张官滩”,而此后派生出的“东张官滩”,至民国初年因梁姓居多改名“梁官滩”。而“刘官滩”则是清朝时刘村有人到此开荒定居成村的。

  在县东中心线上,有一条古村落带:木栾店、马曲、大城、圪垱店、商村,这一线的村名可追溯至秦汉。这条村落带正好位于河南黄河最古老的左岸堤防——古阳堤一线,如今也有一条县级公路与古阳堤伴行。紧临公路分布着叫“伊里”的村落群初称“移庄”,可能是居于古阳堤上之民移居堤内,故称“移庄”也由此而称“移里”演化为“伊里”,清道光年间派生出穆伊里、秦伊里、高伊里3村,民国初年又派生出邵伊里、王伊里、程伊里、韩伊里,共为7个自然村。

  郑(州)常(平)公路武陟至詹店段有着漫长的历史,虽然在历次整修中不断取直,但其偏向东南的走向大体得以保留。早在1922年,这一线上就有盐商所修木栾店至老田庵火车站的“盐路”,而其西段的走向与明万历十八年沁河改道前的流路基本一致。透过公路沿线的马曲、宝村(宝家湾)等村名,不难窥见沁河旧貌。路南侧呈东西分布同叫水寨的村落群,相传原名永宁镇,后因村北沁河水流湍急,河岸经常塌方,危及村庄,人们就在河边筑起一道道防水寨子,逐渐演变为水寨镇,后因人口发展,分散居住,形成了苏水寨、庵前、东水寨、邵水寨、南水寨、永福寨、西水寨、北水寨、马水寨、吴水寨。

  沁河口以下的黄河大堤是清雍正后逐步形成的,此后出现的堤外村庄主要有3个小庄、御坝、秦厂等,大量滩区村庄也是此后出现的。这些滩区村庄中,老田庵、郭庵、(大、小)茶堡等村庄,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修筑北岸堤防使黄河南移后,在这里垦荒的人扯些茅草折几根树枝搭起一个个茅庵遮蔽风寒。人群繁衍生息的地方必须有井水,因此就有以“井”命名的杨延井、何井等村名。王菜园、张菜园起初自然是某姓人家的菜地。此外,还有以打麦场(场后来讹写为厂)的“厂”而命名的东厂、秦厂。清康熙、雍正年间在武陟堵口筑坝时,以姓秦人家的打麦场命名堤坝为“秦厂大坝”,而建于1905年的黄河上第一座铁路桥——京汉铁路黄河桥、人民胜利渠和共产主义渠的渠首均位于清代的秦厂大坝上。

  其实,武陟县东以姓氏为名的村庄,与因黄、沁河得名的村庄并无大的区别,姓氏为名的村落历史上同样屡屡被黄、沁河洪水腾空掠过。

  在如今远离黄河的古阳堤外,有大量村名也呈滩区特征,这因为此地为黄、沁河决流经过处。相传这些叫冯庵、郭庵、毛庵的村庄,与这一带的邢庄、毛庄、小刘庄等村庄均是熬碱人定居成村的。与此相类的是今沁河口处的三个小庄也是清代姚旗营村人到此熬碱定居成村的。

  武陟县东有些地名直接与黄河相关。与黄河洪水有关的有“黄水”村。而南临黄河、东与原阳搭界的溜村,相传原为几个村落,黄河涨水时村庄被淹没,仅余一片高地,洪水退去后,人们认为是河水留下的地方,就居于其上,取名“溜村”。小原村相传是明成化年间沁河决溢,村落陷于洪水,幸存几户人家在决流经过的河沿居住成村,称为“小沿村”,明万历三十七《武陟志》记作“小原”。但元代妙乐寺碑刻提及该村时称为“小元”,再次说明传说不可靠。其实,小元改称小原有着重大的历史背景。

  晚唐诗人章碣《焚书坑》诗有:“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南宋诗人陆游在《示儿》说:“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宋代笔记小说《齐东野语》中有“但诬奏传播万里,而元来按发之事,未能暴白天下。”“元”字的解释,据《说文解字》:“元,始也。”《集韵》曰:“元,始也、首也。”而《说文解字》对“原”的解释是:“水泉本也。”《说文解字》另有“邍”字:“邍 高平之野。”后以“原”字借代指“邍”,段玉裁在“原”字条目下所说:“后人以原代高平曰邍之邍,而别制源字为本原之原,积非成是久矣。”总之,元与原含义相去甚远,但明初因避讳而改元为原。朱元璋的避“元”字有两个原因,一是避被他推翻的元朝,二是避他名字中的元字。首先是年号,史官最终将记作“洪武原年”。明以前称原来的官员为“元官”、“元任官”,但这有元朝官员之嫌,故而将“元任”改为“原任”。进而将元来、元籍等的元字均改为原。在明代官方文书易“元”为“原”的背景下,就不难理解,元代的“小元”改为“小原”。另据明万历三十七年《武陟志》武陟的元姓明代改为原姓。

  关于白龙王庙的传说,是黄河水伴飓风腾空掠过,掉下一“白龙王爷”木刻神像,由此建庙,村依庙而得名。洪水滚过后,留下了漫漫荒滩、黄沙,带有这样的地理特征的村庄有沙陈村。以堤为名的村庄有陈堤、詹堤、汤王堤、冯堤、御坝等。洪水危害严重地区,岗地是人们居住的首选。岗头、圪垱店、大城(凤凰岭)、宋岭、候圪垱、小徐岗等均因处在高岗上而得名。

  武陟得黄、沁河交汇处之地利,历史上航运业发达。新中国成立后仍有木栾店、余会、姚旗营、秦厂等黄河渡口。明代以前黄河渡口更为兴旺。在今黄河大堤沿线的一些村庄,相传就是明代把守渡口的驻军落户形成的。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头铺营、二铺营。相传军中旗牌官何忠明初由江南如皋迁至怀庆府,其子何富、何贵同八家老军户镇守黄河渡口,在武陟千秋乡建立头铺营,后落户于此,因军营得村名为头铺营。明弘治年间村中以王化为代表的王姓改村名为“王化营”;清嘉庆年间何姓家族渐盛又改村名为“何家营”,后简称“何营”。二铺营则是因所守渡口位于头铺营西面,故称二铺营,驻守的军户落户建立了二铺营村。而与何营相临的马营相传是明末一官员在此牧马的宿营地。沁河口处的姚旗营、吴小营同样也是驻守军户定居成村的,与其相临的御坝村则是清雍正后守护黄河堤防人员落户成村的。

  武陟及周边有大量带“封”的村名,其来源一般都认为是古人封得此片土地而得名。比如武陟县的大封、谢封、程封、东西两滑封、西封、中封、下封、杨豹封和温县东西两保封、南北两孟封、大保封,修武县的郇封、兰封,新乡县合河乡西元封。

  但这些以封为名的地名更可能指的是“京观”,也叫武军,是古代为炫耀武功,聚集敌尸,封土而成的高冢。“阬”字的原义是高大的门楼,而“观”与“阙”相通,也有门楼的意思。“阬”与“坑”又可借用,因此史书上说的“坑”杀战俘常指“京观”而非挖坑活埋。《晋书》说:“封京观于中原,反紫极于华壤。”在中国历史上京观不绝于书。据《汉书》:“王莽破翟义之后,夷其三族,诛其种嗣,至皆同坑,筑为武军封。”

  晋楚“邲之战”后,获胜的楚臣潘党请收晋尸,筑为京观以彰武功,楚庄王却说:“夫文,止戈为武。”并讲了武德的道理,然后妥善埋葬了晋军阵亡者。武陟县的“解封”村就在故事发生地。

  有地须有名,名因地而生。古老的村名如同活的化石,传达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