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参考·悦读 上一版3
知人知己
《做群众最信服的党员》作者路大虎答记者问
男女三七开
易中天的无定式
老憨卖葱
捡瓜皮小记
百岁人生
你就是一个俗人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3年8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知人知己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写下这句话时,自己先不自觉地笑了。莞尔一笑,会心一笑,至于其中深意,你应懂得。

  当下人人皆言:物欲横流、金钱至上,道德滑坡、人人浮躁。如此社会环境中,要想知人已是不易,之于自知当然更难。然而,《大学》之论,以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三纲,欲得修己达人之道,则知人知己似乎无从回避。

  2000多年前,有一个老头叫孔丘,他独立高处、蔑视孤独,曾郑重宣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同时,他绝不是一个完全脱离社会的避世者,而是在出世的精神和入世的学问之间,独与自我精神相往来,删繁就简这三秋之树,领异标新那二月之花,并语重心长:“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看来,孔老夫子是个挺自信的人。你看他压根就没把别人的眼光和看法放在心上,“你们懂不懂我不要紧,只要我知道你们谁好谁坏,谁可亲近谁要远离就没什么可值得忧虑的了”。但言同此心,心同此理。在孔老夫子心中,其知人的目的还在于选择自身所处环境、所交之人,其看重的仍是脱不开“克己复礼”的自我审视和“知己而明”的自我修养。

  那么,《大学》之中的所明之德究竟为何?我们一看到“德”字,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道德”,而且毫无疑问的,“道德”就是好人,不好的便叫“缺德”。据南怀瑾先生的考证,把这“道德”两个字联系在一起,是汉、魏以后,才渐渐变成一种口语的习惯。尤其是从唐代开始,把《老子》一书称作《道德经》。因此,道德便成为人格行为最普通,又是最高的标准了。而在甲骨文中,“德”字的左边在古文中是表示 道路 、亦是表示行动的符号,其右边是一只眼睛,眼睛之上是一条垂直线,这是表示目光直射之意。所以,这个字的意思是:行动要正,而且“ 目不斜视 ”,这就是“德”。

  当然,本来精简明白的古文,如果都像这样翻译过来,反倒很容易让人糊涂起来。所以,已故去的南怀瑾先生,一边建议大家尽量读原文、读经典,一边以己所学,倡导并实践“以经解经”。比如,他以佛学中的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来对应解读《大学》之道的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但无论如何,其基础皆在于“知己而明”的自我内视与修行。

  根据传统的五经文化,却有着另一种解释:“德者,得也”。也就是说,已达到了某一种行为目的,便叫德。《尚书·皋陶谟》篇中的定义,共有九德,即九种行为的标准:“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在《尚书·洪范》篇中,另外说到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在《周礼·地官》篇中,又有讲到六德:“知、仁、圣、义、中、和。”

  掉了半天书袋子,不知是否说清楚了“知人知己”之道。本来文化本身的移动、变化与发展像时钟一样,滴答滴答,极细、极慢、极缓,并随着历史的河沙逐渐的覆盖、叠加、相融。但不知是因为我们走得太快,还是因为语境已变,如今已和这些先贤圣哲的语言和思想离得太远太远。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