桀纣、拾掇、癞蛤蟆、未雨绸缪……如果听写这些词汇,你能写对几个?在央视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中,只有30%的成人体验团写对了“癞蛤蟆”一词,而写对“熨帖”一词的只有10%。也许很多人没想到,一个暑期的电视节目,竟变成了一道让当代中国人尴尬与汗颜的“公众考题”。
国内知名民意调查机构零点指标数据曾对北京、上海、广州等12座城市进行“中国人书法”系列调查显示,94.1%的被调查者曾经有过提笔忘字的情况,其中26.8%的人经常提笔忘字。
横平竖直的方块字,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创造和文化遗产。象形的灵动、狂草的飘逸、小楷的娟秀,形神兼备、刚柔相济,加上五千年文化传承的积淀,其内涵和底蕴,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文字所无法企及的。文字,不仅仅是几千年历史传承的记录工具,也是发扬中华文化的载体,更是国人的骄傲。
但在“键盘时代”,汉字在笔尖上已经渐行渐远,越来越让人感到陌生。如今,我们习惯于敲打键盘,而逐渐忽视了手中的纸和笔。电脑、手机空前普及,“键盘手”“拇指族”与日俱增,笔、墨、纸、砚似乎只存在于人们的“回忆当中”。对此,有关专家还给出了一个专业术语,叫“电脑失写症”。专家分析说,由于在电脑和手机上敲字,缺少笔迹的书写感和印痕感,对大脑的语言中枢产生不了刺激作用,从而造成了“失写现象”。
我们承认,科技的发达确实给人们带来了快捷与方便,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工作效率越来越高。但凡事有利就有弊。对于如何处理电脑与纸笔之间的关系,需要每个中国人的思考、实践与传承。
其实,早在2002年,教育部就出台了《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要求将书法课纳入到中小学日常课程,学校在重视学生掌握计算机汉字输入技术的同时,必须继续强调学生写好汉字的重要性。但现实情况是,不堪重负的学生们,面对巨大的学习压力,恨不能“写字如飞”,早已没有精力和心思去练字了。
笔者认为,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之一。写汉字则是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方式。作为中国人,要有发扬中华文明的责任感,在书写汉字中继承文化之根,勿让汉字成为下一个“申遗”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