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声光幻影的巧妙运用……一部优秀的电影,之所以能够撼人心魄,与导演的艺术构思密不可分。
那么,银幕后的导演是如何将自己的构思与技巧融汇于电影之中呢?本报“天南地北焦作人”栏目记者近日赴京,采访了焦作籍影坛艺人,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华克先生。
探访其从影之路,听取他银幕后的故事,记者发现,从影坛一路走来的华克,其人生经历更像是一部值得寻味的影片。
本报记者 陈作华 王水涛
首部电影即获毛主席批示
“根据采访需要,我先给你们讲三个故事吧……”华克冒雨把记者接到他的家中,几句寒暄后,便开门见山地给采访目标“定了调”。老先生“引导”采访的做派,让记者立刻领略到了他的导演“范儿”。
“今年7月25日,是毛主席对电影《创业》作出批示38周年的日子。这既是我讲的第一个故事,也是给你们文章提供个由头。”华克似乎对记者的写作路数“门儿清”。
“此片无大错,建议通过发行。不要求全责备,而且罪名有十条之多,太过分了,不利于调整党内文艺政策。”华克说,“这就是38年前毛主席对电影《创业》的批示。这个批示的背景是,《创业》遭到江青一伙的扼杀,此片作者向毛主席告了‘御状’,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批示。”
“1971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工业学大庆》和《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评论。在这种情况下,因文革已经停拍了近8年的长春电影制片厂又重新开始电影创作。这一年,我以副导演和编剧的身份率先来到大庆,体验生活,收集素材,编写剧本。”华克说。
华克说:“《创业》创作组和摄制组冲破种种羁绊,顶着政治重压和风雪严寒,历经了三年的创作与拍摄,终于在1974年春节前夕在全国首播,受到亿万观众的好评。《人民日报》以大幅版面评介,誉称铁人形象是对全国人民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讴歌与鼓舞。”
“然而,《创业》刚上映三天,便被对石油会战指挥形象心怀嫉恨的江青所封杀。她给《创业》罗列了十大罪名,不仅严令停止播映,还责令长影写检讨、追黑手……”华克说,“1975年,邓小平同志复出工作,编剧主笔张天民在邓小平的支持下,通过机密渠道上书毛泽东。仅仅七天,毛主席的批示便下达到长影。”
“但是,江青不肯善罢甘休。1975年9月15日,她背着党中央,突然把《创业》主创人员召集到山西大寨,厉声训斥之后,又强令再次上书,妄图让我们以自我否定的方式,让毛主席收回成命。我们巧驳软顶,终使她的阴谋未能得逞。”华克披露了当时的内幕。
“建国以来,毛主席批评了很多影片,唯独保护了《创业》。每年7月25日,我都会想起他老人家对这部电影的批示。”华克说。
三封书信叩开导演之门
“有时候,一件偶然的事情就能改变人生命运。我走上导演之路,或许就是一种机缘巧合……”华克讲起第二个故事。
华克祖籍修武,生于武汉。1949年春,11岁的他随当教师的父亲回到家乡。
“高中阶段,我虽然各科成绩都很好,但在1956年毕业前夕申报留苏预备生时被刷了下来。我知道,这是受到家庭成分的影响了。幸运的是,这一年的高考对学生家庭出身要求还不太严,所以我没有被堵在大学校门之外。”华克说。
留学攻读建筑设计的梦想破碎后,华克把高考目标转向文科。由于从小受到父亲的教诲和熏染,他对文学、戏剧、美术、音乐都很喜欢,但要选择能同时兼顾到这几个方面的专业却很难。困惑之中,他渴望能有高人指点迷津。
“拍摄过《钢铁战士》《南征北战》等影片的著名电影导演成荫是我崇拜的偶像,能否给他写封信,让他给我指点一下?我当时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一冲动就把信寄了出去。”华克说。
没有想到, 华克很快就接到了成荫先生的回信。成荫在信中鼓励他:“青年人只要刻苦努力,不懈追求,就能在事业上如愿以偿。”成荫建议他,要根据祖国的需要和个人条件填报志愿。
“看到回信,我备受鼓舞,利用清明节放假一周的时间,以校园生活为素材,写了一个三万多字的电影脚本《时代接班人》,将其寄给成荫。半个月后,我再次收到回信。成荫在信中说,我的语文基础很好,所写的校园生活真实生动,并转交给了剧本创作所。他同时给我透露一个信息,北京电影学校今年建院招生,并首届开设导演专业,如果我愿意报考这个专业,他可以向学校索取招生简章。”华克回忆说,“我对此欣喜若狂。我马上再次给成荫写信,希望能得到他的指导。成荫回信说,已经安排他的爱人和一位副导演辅导我,并留下了他家的地址和电话号码。”
随后,华克来到北京,登门拜访成荫。成荫不仅热情接待了他,还请来了《白毛女》的导演水华和另一位副导演,一起对他进行小品辅导。
“当时,在报考导演系的800多名考生中,只录取了20人。成荫与我素昧平生,却能悉心帮助一个青年学生,让我感受到了一个来自延安文艺家的人格魅力。”华克的话语里充满了对这位启蒙老师的敬意。
《焦作风暴》 回报家乡
1960年,华克走出北京电影学院的大门,先到初创的长春电影学院任教;1963年,他被调到长春电影制片厂做导演助理;1971年,华克以副导演的身份参加了电影《创业》的拍摄。
此后,华克步入了独立拍摄电影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华克迎来了艺术创作的春天。他执导的《诱捕之后》《蓝鲸紧急出动》《密令截击》《山雀儿》《枪访要塞》《毕业交响曲》等影片相继与观众见面。
他执导的现代婚姻观题材影片《山雀儿》,获得了第八届“金鸡奖”最佳剪辑奖和第十届“小百花奖”优秀导演奖。反映时代风貌、讴歌时代精神,华克执导的电影不乏此类题材。《蓝鲸紧急出动》第一次展现了我海军潜艇部队水下生活和运载火箭水下发射的战斗风貌,受到了时任国防部部长张爱萍的称赞。
伴随影视多元化的发展,华克在拍电影的同时,还为央视编导了《宝宁寺香客》《焦作风暴》等电视剧作品。而《焦作风暴》的拍摄,即是华克向记者讲述的第三个故事。
人物简介:华克,原名卢友汉,1938年生,焦作市修武县人,1960年北京电影学院首届导演系毕业,曾在长春电影学院任教,后从事电影导演,其影视作品风格质朴、生动、清新,深受广大观众好评。他参与了电影《创业》的剧作和拍摄,执导了《诱捕之后》《蓝鲸紧急出动》《密令截击》《焦作风暴》等多部电影和电视剧,其中电影《山雀儿》获第八届“金鸡奖”最佳剪辑奖、第十届“小百花奖”优秀导演奖。
1990年秋,为了向翌年建党70周年献礼,焦作市委决定拍摄一部以焦作煤矿工人反抗殖民主义压迫为题材的革命历史剧。当年下半年,作为家乡人的华克被邀请来焦。
没有现成剧本,没有演员队伍,也没有拍摄班子,而且即将进入冬季,一旦错过时间,外景拍摄将无法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华克打破常规,决定冒险实施“边创作、边组班、边抢拍”的方案。他一边构思剧本,一边组织演员队伍。为了达到最佳播出效果,他邀请央视摄制组前来拍摄,邀请李双江、毛阿敏担任片头曲和片尾曲的演唱。那一段时间,华克夜晚写剧本,白天组织拍摄,每天工作20个小时。经过3个月的“连轴转”,6集电视连续剧《焦作风暴》于1990年年底杀青。
1991年七一前,这部电视剧冠以“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七十周年”的标题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焦作人民在民国初年反抗压迫和剥削的革命历史画卷通过荧屏展现在全国观众面前。“这部片子,是我为回报家乡所做的一点事情。”华克说。
如今,退休后的华克移居北京。他依然关注着我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并致力于电影理论研究。他把一本30万字的《华克电影剧作文论集》送给记者,其另一部著作《长影拍片解密》也即将付梓。
欢迎提供采访线索
《天南地北焦作人》栏目记者联系方式:
(0391)8797351、8797355
13938163209、13462827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