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嘟嘟、嘟嘟……”日前,在马村区九里山街道社会管理服务指挥中心,随着电脑提示音一声声响起,笔者看到,电脑屏幕上跳出了一串串红色字幕:演马东街网格区内一位八旬老人迷路,寻求帮助;九西街网格十号楼居民发来信息,有建筑垃圾未清运,影响居民出入通行……1分钟后,演马东街、九西街网格的网格长祝秋玲、赵荣耀就收到了街道社会管理服务指挥中心发来的手机信息,他们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前去解决。
2012年8月,该街道被定为全市网格化管理试点后,标志着该街道社会管理创新的手段向科学化、现代化、信息化管理迈出了坚实一步。
据该街道主任宋金虎介绍,做好社区服务并非易事,因为每个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不过六七人,却要管理成百上千的居民,分身乏术。该街道辖2个社区,共有33名干部,实行网格化管理后,他们充分利用辖区内的热心人士、党员、退休干部等力量,使社区网格管理人员达到70人,人均管理户数由50户减少到18户、人均管理人数由150人减少到50人,建立了“一网多格、一格多员、全员参与、责任捆绑”的全新管理模式,解决了街道管理人手不够、力量不足的问题。
如今,该街道把2个社区划分为8个管理网格,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使每个网格面积较社区更为细小,工作力量更为充实,与居民联系更为紧密,做到了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发现和处理各种问题。在管理体制上,每个网格单元有近20名干部分兵把守、协作配合,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做到管理员、维稳员、警务员、保障员、计生员、卫生员、信息员和督导员的“八员”管理在网格,形成了“网中有格,按格定岗,人负其责”的管理格局。
该街道的社会管理服务指挥中心,就是网格化管理的总调度室。据工作人员介绍,如有居民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或急需帮助,可立即拍摄现场情况或编辑信息,发送到社会管理服务指挥中心。社会管理服务指挥中心查收信息后,把上报情况分门别类派送到相应的网格长手中,网格长迅速安排“八员”里相对应的责任人处理,待问题处理完毕交由网格长核查后,及时向社会管理服务指挥中心结案。自该街道社会管理服务指挥中心运行以来,已接到反映各类问题信息400多条,结案率达97%。
该街道演马社区六旬老人雷凤梅说:“网格化的管理其实就是随叫随到的服务,让我们感觉到被重视、被尊重、被理解,心结解了,抱怨少了,整个社会不合拍的声音小了,不和谐的因素减少了。现在,我们群众与干部的距离也越来越近了。”
(崔晶 赵建设 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