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今日武陟/副刊 上一版3
武陟在黄河文化中的地位
覃怀晨晖
母爱
民办非企业单位成立公告
关于征集黄河文化研究论文的通知
最低处寻找幸福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3年8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武陟在黄河文化中的地位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武陟县

  ●

  武陟县

  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域性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武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远古以来占据黄河流域重要地理位置节点,又处于中原腹地,这是研究武陟文化与黄河文化关系的切入点。

  

  武陟的地理特征

  奠定了在黄河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黄河文化,是一种以黄河流域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优势及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具有认同性和归趋性的文化体系,是黄河流域文化特性和文化集结的总和或集聚。通俗地讲,黄河文化就是黄河流域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一定的社会规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以及由此所达到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等等。

  黄河虽流经九个省市自治区,但其文化大致分为三段——即上游三秦文化、中游中州文化、下游齐鲁文化为主体,又包含燕赵文化、三晋文化和河湟文化等亚文化区。

  武陟处于中州文化的核心,又是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点,32万平方公里的华北平原起点在武陟,是连接秦晋、巴蜀,辐射燕赵、江淮的重要文化节点。从武陟境内发现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殷商旧都遗址,古怀城遗址,等等,都说明在上古远古时期武陟就有着发达的文明。

  《尚书·禹贡》载:覃怀厎绩,至于衡漳。讲的是大禹治水在武陟取得决定性成功;祖乙迁邢,讲的是商朝曾迁都武陟47年,实现中兴;武陟古县城在汉前曾称为殷城,是商文化的核心区域之一;汉魏晋在武陟设立河内郡近五百年,朝廷派驻工官,是当时全国八大工业基地之一,被称为东汉时期中国第二个文化中心;著名的竹林七贤组织诞生于武陟,山涛、向秀和高僧帛法祖出生在武陟、活动在武陟;雍正皇帝在武陟治河堵口取得成功,修建淮黄诸河龙王庙——嘉应观;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利用黄河造福百姓的工程——人民胜利渠渠首也在武陟。

  这些都说明了,自有史以来,武陟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地理区位和节点,对黄河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黄河文化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很多文化现象和文化遗存无论在整个中华文化史上还是在该流域都是绝无仅有的。

  武陟的治河文化

  构成了黄河文化的一大特色

  武陟文化作为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一无二的特征表现在她几乎囊括了治黄文化的全部。

  众所周知,黄河在世界各大河流中的独特性体现在她的泥沙含量巨大,导致其在中下游河床不断抬高,悬于地上,成为“害河”。武陟正是黄河为害的转折点。自武陟以上,黄河在崇山峻岭中奔腾数千里,携裹着黄土高原的大量富含有机质的泥沙,一路而下。然而,自武陟出山,河水变得放荡不羁、肆意横流,造成了历史上黄河在武陟“三年两决口”的悲惨境况。从有记载以来,武陟就是国家治理黄河的主要战场,在此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汇聚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能工巧匠、水利专家。

 目前,各级在武陟设立的河务管理部门和工程单位包括河务一局、二局、武嘉灌区管理局、人民胜利渠渠首管理局、张菜园闸管理处、黄河工程局、白马泉管理局共达7家,数量之多,分工之细,足见武陟河系复杂,水务繁重。大禹治水、雍正堵口,这些重大历史河防事件只有在武陟才可能发生。

  在长期的治河实践中,武陟人民创造了丰富的文化,从皇家祭祀到民间祈福活动;从浩瀚的治河工程到河工号子;从邢人筑丘到修建人民胜利渠。人们在了解黄河、认识黄河、改造黄河、利用黄河的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多彩的文化,塑造了伟大的黄河精神。

  武陟的交通优势丰富了黄河文化宝库武陟的交通优势丰富了黄河文化宝库。

  武陟的交通优势

  丰富了黄河文化宝库

 武陟九省通衢,连秦晋、通齐鲁,溯京津、达湖广,交通便利,南来北往。历史上的“商人”祖先是武陟人,历代怀邦万众分布全国。历史上武陟与外界的交流从未间断,大运河流经武陟,武陟县城木栾店是三晋货品经由大运河输送到全国的重要码头,近代的京广铁路、道清铁路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兴建的郑晋高速、长济高速、武西高速、郑焦城际高铁等交通大动脉和区域线路,均汇聚于武陟,为武陟的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随着交流扩大,巴蜀文化、闽粤文化、东北文化、江浙文化、高原文化等亚文化地区的文化元素不断移植融入到武陟,形成了包容万象、竞相争艳的文化景象。山西会馆、山陕会馆,浙江商会、闽商协会等,在武陟十分活跃。武陟街头饭店最火的是川菜、东北菜、湘菜。在此经商或移居者带来了各地风俗、语言、生活和思维习惯,在当地延续传播。

  武陟人特有的大河气质、魏晋风度,对一切外来文化秉持着包容兼蓄的态度,使古老的黄河文化焕发了新的生机。 

  武陟黄河文化建设是新时期

  弘扬发展黄河文化的突出亮点

  近年来,武陟县大力发掘、研究、弘扬和传承黄河文化。

  把增强武陟人民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提升武陟的文化软实力,作为“五个文明”建设的重要板块,统筹安排,优先照顾,文化先行,协调推进,武陟的文化生态得到明显改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迅速提升。先后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广泛深入持久的开展了文化教育活动,坚持每月举办“木栾讲坛”,探求武陟文化振兴之路。植根于黄河文化的精髓确立了“厚德、包容、笃行、进取”的武陟精神;还安排专项资金,组织专门队伍,对依托和派生于嘉应观、妙乐寺塔、青龙宫的民间黄河文化元素进行广度搜集、深度发掘、专题研究,产生了一批极具价值的成果;并积极参加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农村文化中心建设、特色黄河文化项目传承人申报,规划兴建武陟县文化艺术中心,建成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武德广场、覃怀公园、仰韶公园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坚持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按照中原经济区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总体要求,武陟县计划总投资近百亿元倾力打造嘉应观黄河文化风景区和妙乐寺塔文化景区。目前,投资6000万元达80米宽的嘉应观黄河文化风景区风情大道完工,黄河祭坛广场、黄河文化博物馆、十里河塘、黄河湿地旅游带、黄河中下游分界点等景观及游客服务中心正在积极兴建,以反映黄河流域佛教传播历史为重要内容的妙乐寺塔景区文化研究和开发建设也在积极推进。

 武陟地处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核心地带,经过祖祖辈辈数千年的创造、传承和发展,具有武陟特色的黄河文化为中国黄河文化内涵的丰富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历史地位和独特价值将为黄河文化的发扬光大发挥积极的支撑作用,也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色彩,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重物质和精神财富。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