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加强互利合作 增进友好往来
“一赛一节”启动仪式今日9时开始
“一赛一节”市情说明会举行
我市与加拿大桑德贝市
签订太极拳友好合作框架协议
“一赛一节”万事俱备
活力在转型中迸发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3年8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活力在转型中迸发
——我市农机合作社转型发展路径探析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编者按 在建设经济转型示范市的进程中,我市农机部门在农机合作社建设上,大胆创新,先行先试,积极转变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不断完善服务功能,积极拓展经营领域,转出了职能大转变,转出了作用大提升,转出了区域农机化大发展,为我市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本报特刊发通讯《活力在转型中迸发》,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杨仕智

  在我国农机化发展的大舞台上,用发展最快、运作最活、效益最好来形容我市农机合作社建设工作实不为过。截至2012年年底,全市注册农机合作社达到398个,覆盖全市各乡镇,全市60%的大中型农业机械都加入了合作社,其农机原值约占全市农机总原值的65%,达到5.7亿元,其发展速度之快,数量之多,覆盖面之广,在全国地级市中,当属第一。农机合作社已经从单一服务三夏、三秋农业生产,转向了多元发展,80%的合作社能够提供土地托管、耕、耙、播、收、运、植保、生产资料供应等全方位、“保姆”式服务。全市机耕、机播、机收、机械灌溉、机械植保作业面积达到1629万亩,服务总收入达到8.45亿元。同时,60%以上的合作社还能提供农机供应、维修和生产资料供应。

  农机合作社经营领域已经拓展到土地托管、土地流转、设施农业、精准农业、农副产品加工和跨区作业等多个领域。全市农机合作社共承包土地11.87万亩、开展土地托管75.28万亩,有90%以上的合作社参加了跨区作业。

  “我市农机合作社已经实现了由低级向高级、由以农机作业为主向为农业生产提供全程服务、由本地作业为主向常态化跨区作业、由整村整组承包作业向土地托管和土地流转的战略转变。”市农机局局长马爱国说,“我市农机合作社不仅成了农机手自己的经济合作组织,而且成了区域农机化发展的重要践行者、推动者,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活力源自何处?动因源于转型。

  主动转型,破蛹化蝶

  2005年春,第一家农机合作社在怀川诞生,开启了我市农机化发展的新天地。

  随着全市大型农机数量的成倍增长、农机保有量的持续增加,特别是在全国普遍实行农机购机补贴政策、农机化加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市农机合作社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农机合作社数量最多、运作最活、效益最好的地市之一。

  到2012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398万千瓦,平均每百亩耕地143.2千瓦。全市主要作业机械保有量快速增长,有大中型拖拉机11763台,玉米秸秆还田机11403台,小麦收割机4582台,玉米收割机3260台。平均238亩耕地就有1台大中型拖拉机;245.5亩玉米种植面积就有1台玉米秸秆还田机,582亩小麦种植面积就有1台小麦收割机。全市主要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远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发达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机化装备的提升,为农机合作社发展创造了条件,我市从发展新型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高度出发,按照“提倡、鼓励不干预,引导、支持不包办,扶持、服务不替代和形式要新、起点要高、实力要强”的原则,在充分尊重农机户意愿的前期下,吹响了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社的号角,全市呈现出不拘一格、类型多样的办社格局。农机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彻底改写了农机手、大型农机户单打独斗、势单力薄、作业能力低和效益差的历史,提高了机械化作业能力和效率,实现了强社富民的双赢,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

  在农机合作社大发展的同时,一些不利因素也逐渐显现:

  由于我市农机化水平高、农机保有量大、农机合作社多、农机作业时间相对较短等诸多因素,主要以服务三夏、三秋农机作业为主的农机合作社,却遇到了盈利不断减少的困局。特别是在全国普遍实行农机购机补贴政策、农机化步伐普遍加快的新形势下,农机合作社的作业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市场份额也在逐步缩小。僧多粥少,一业为主,经营单一,成了我市农机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障碍。这些问题不解决,必将严重影响到我市农机合作社的生存、发展,关系到发展现代农业、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大局。

  拉长农机作业链条,拓展农机经营领域,创新农机服务模式,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就成了我市农机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转型是唯一出路。”市农机局局长马爱国说:“只有转型,才有出路和希望。”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市农机部门从农机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总量控制、科学布局、广辟门路、增效增收”的16字转型方针。站位高远的科学决策为农机合作社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转型三部曲

  农机合作社发展向哪儿转,怎样转,靠谁转?路径不明不行,方法不对不行,靠合作社盲目乱转更不行。

  市农机部门在对全国农机化发展方向、农机作业水平和省情、市情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科学地制定了三条转型路径,唱响了我市农机合作社转型的三部曲。

  第一条路径:从服务农时向服务农业生产全过程转变。这一路径的主要特点是,引导农机合作社主要从服务三秋、三夏农业生产,转向围绕农业生产开展全过程、“保姆式”服务,向农业生产的纵深发展,既要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又要为农业生产提供耕、耙、播、收、运、植保、生产资料供应等全方位服务,还要开展工程农业、设施农业、精准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等服务。

  在市农机部门典型示范,科学引导、扶持下,许多农机合作社积极拓宽服务领域,实现了快速发展。武陟县建武农机合作社在为农业生产提供耕、耙、播、收、运、植保、生产资料供应等全方位服务的同时,还实施了整村整组大面积承包作业,统一调配农机具,统一油料零配件供应,统一作业收费,统一处理作业纠纷,拓宽了服务项目,提高了作业效率,扩大了单车作业量,增加了社员收入。

  孟州市西虢镇胜雄农机合作社由于过去农机户多,且主要服务农时,经常“吃不饱”。拓宽服务领域后,社员的农活经常干不完。由于该合作社服务周全,许多本地和外地的作业对象都成了他们的固定客户,仅在本地就有1万余亩的常年作业量,社员的作业量比过去增加了30%以上。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我市还有许多农机合作社通过建立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点、农副产品加工点、开展畜禽饲养、组建农业植保、机灌专业服务组织等为农业生产提供全程服务。武陟金源农机合作社对流转的1100多亩土地,开展统一耕、耙、播、收、机械植保等作业,团购团销、规模化经营,获得了很好的收益。合作社机车台均纯收益达3万元,每个成员年均收益超过5万元。

  市农机局提供的材料显示,如今,全市90%的农机合作社都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全过程服务,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第二条路径:从农机作业向经营土地转变。就是充分利用我市农机化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农业机械保有量相对充足的优势,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和承包经营。

  近年来,在市农机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农机合作社参与土地流转的热情空前高涨,全市有80%的农机合作社开展了土地的流转承包工作,订单服务面积达260万亩,已成为推进我市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新主力。这些合作社或托管土地、或流转土地,充分利用自身的农机资源优势开展规模经营,壮大了自己,发展了经济,造福了农民。

  博爱县喜耕田农机合作社实行的是“吨粮承包,各算各账”,即合作社向出让土地的农民每年每亩地上交500公斤小麦和500公斤玉米;农民向合作社缴纳生产基本费用780元,用于购买种子、化肥、机械作业等。

  沁阳康辉农机合作社有成员50户,拥有大型拖拉机52台,小麦联合收割机33台,玉米收获机16台,秸秆还田机、深耕犁、旋耕机、免耕机、播种机等各种配套农具160余台。该合作社发挥自身优势,在开展农机产业化服务的同时,从王曲乡北山、崇义镇的郭庄等村,以每亩80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1745亩,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实现了规模经营、增收增效。

  我市许多农机合作社还走出家门,到全国各地去承包土地。武陟县凤祥农机合作社到吉林承包土地6000亩,带来了滚滚财源。

  沁阳市科有农机合作社和恒运农机合作社去年在黑龙江肇源县抱团承包了7500亩土地。

  同时,为进一步提升我市粮食生产能力,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工作,市农机局以农机合作社为载体,积极组织引导农机合作社对接全市“百千万”高标准良田建设工程,通过土地承包、土地托管、订单作业等方式,为高标准良田提供全程机械化生产服务,成为粮食高产创建的有力支撑。目前,全市有127个农机合作社完成了与高标准良田的对接,服务面积达到112.5万亩。

  参与土地承包经营,给农机合作社带来了四大好处:避免了大量农业机械的重复购置浪费,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机械利用率;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可以统一批量购进,降低了生产成本;农机与农艺结合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作业次数,提高了农作物产量;推广了滴灌、喷灌、化肥深施等技术,提高了经济效益。

  据调查,我市农机合作社在本地承包土地平均每亩实现纯利280元,11.87万亩共可实现纯利3000多万元。

  第三条路径:从怀川突围走向全国。就是引导以单一农机作业为主的合作社,在占领好本地作业市场的同时,开拓外地作业市场,实行跨区作业。

  我国小麦机收跨区作业已开展有10多个年头,至今小麦跨区作业还有盈利空间。玉米跨区作业刚刚起步,而我市玉米机械化收获水平又领先全省。市农机部门紧紧抓住这一机遇,积极引导鼓励农机合作社走出家门,到全国各地开展跨区作业。为了帮助农机合作社外出作业,市、县农机部门还积极与河北、山西、辽宁、山东等地农机局结合,建立友好关系,由其负责我市农机在该地的作业服务。

  如今,全市参加跨区作业的合作社占合作社总数的九成以上。

  沁阳市恒运农机合作社为提高作业能力,实施跨省合作。每到夏收,该合作社就从山西长子县、河北宁晋县引进收割机,从河南一路北上,到山西、河北等地作业,拓宽了作业领地,实现了农机利用率最大化和效益最大化。

  安乐农机专业合作社还走出国门,到蒙古国跨国作业,3台收割机在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内收获油菜8000余亩,实现纯利润11余万元,开辟了我市乃至全省农机跨国作业的先河。

  转出活力和希望

  转型,为我市农机合作社注入了活力,不仅实现了农机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推动了农机化持续发展,而且在粮食生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劳动力转移、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农机合作社转型,推动了农机化发展。到2012年年底,全市农机总量达65万台(套),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9.8%,玉米机械化收获面积突破185万亩,占玉米种植面积的91.5%,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水稻机械化收获达6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80%。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农机合作社转型,为粮食生产、劳动力转移提供了保障。农机合作社全过程、“保姆式”的服务,不仅提高了农机作业效率,而且更好地服务了农业生产。我市小麦收获时间,已从上世纪80年代一个月减少到现在3~5天,三秋生产由原来的30天缩短为15天,为小麦十一连增、粮食十连增提供了支撑。农机合作社作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从根本上缓解了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从百万农民抢三夏、战三秋,到现在万名农机手战三夏、三秋,劳动力需要量减少了60%,更多的劳动力转向务工、经商、办厂,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机合作社转型,增加了社员和农民收入。农机合作社单机作业量比过去高出三分之一,纯收入增加四分之一。沁阳彦皓农机合作社在流转的土地里种冬瓜,今年合作社34户成员的1800亩冬瓜喜获丰收,总产量达到2700万公斤,实现纯收入414万元。博爱县金城农机合作社利用承包土地1160亩,种怀山药、生姜、大棚蔬菜、小麦、玉米,收入连年大幅增长,2011年实现纯收入200万元,去年实现纯收入400万元。金城乡南庄村把1500亩地流转给合作社后,解放了100多人外出打工,年增收180万元,合作社返聘的50个高薪技术人员年增收50万元,合作社雇用的50个半劳力每人收入3600元,又增收180万元。村民孙长青没有流转前,6亩地一年收入6000元;承包给合作社后,孙长青和老伴在合作社打工,孙长青年薪1万元,他老伴半年薪3600元,加上6亩土地流转的租赁金4800元,一年下来共有18400元的收入,比过去的年收入增加了12400元。孙长青高兴地说:“同样是种地,还是干农活,流转土地前后真是两重天啊!”

  思考和启示

  马爱国说:“虽然我市农机合作社通过转型发展收到了明显成效,但与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求相比较,与先进地区相对照,在规模、质量、服务能力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要围绕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以全面提升农机合作社发展质量为核心,着力主动转、持续转、深入转,继续推动农机合作社转型发展再上新台阶,为我市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具体来讲,就是在农机合作社发展中要坚持由数量扩张向效益提升转变,由“带机入社”、劳动联合向土地、资本联合转变,由耕种收纯农田作业向农资供应、农产品收贮加工一体化经营方向转变,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组织形式实体化、服务方式基地化、机具装备大型化、农机农艺相融合的发展趋势。

  继续争取各级政府支持,把农机合作社建设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考核内容,纳入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争取在财政、税务、金融、用地、保险、信贷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形成多部门支持农机合作社发展的合力。

  继续把农机合作社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加强指导、规范、扶持和服务,提升合作社市场竞争力。鼓励农机合作社以发展玉米机收、水稻机插、粮食烘干、高效植保等机械设备为重点,着力提高成套装备水平。

  拓宽服务市场。引导农机合作社抓住重要农时农机作业的高峰期,不断拓展农机跨区作业领域、范围和规模,打造农机跨区作业品牌。同时,继续引导农机合作社以承包经营、土地托管、订单作业、统一服务等多种方式,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建立稳固的作业市场,提高经济效益,降低经营风险。

  加强示范带动。大力推广“社社合作”“企社共建”的办社典型,推广土地“统包分管”、土地入股“收益保底、增产分红”的经营模式,推动合作社在更高层次、更大规模、更多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深入开展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通过加强政策扶持、市场引导、项目带动力度,力求抓出成效,树立样板。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