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李同波)引进什么样的项目?如何推进经济转型?
今年年初以来,孟州市南庄镇党委、政府把引进高科技、高端项目和新产业作为经济转型的突破口,引进了投资4亿元的环保节能产业园和投资3亿元的臻品国际服饰园。
同济恒爱公司是南庄镇非皮毛、零污染、科技型的企业,南庄镇党委书记赵文超经过与企业经理刘移山的多次沟通、商谈,决定以同济恒爱公司为依托,鼓励、引导企业利用自身技术、市场等优势,与大型集团、重点高校、知名教授联营联合、增资扩股、提升实力、做强做大。他与同济恒爱公司经理刘移山一起去北京,与中国“地铁之父”沈景炎教授等行业专家洽谈,两赴上海与上海申通公司联合实验,诚邀同济大学教授吴喜平进行指导,成立“地铁均匀送排风研发课题组”,三到广州聘请广州地铁总公司高俊霞教授组织行业资深专家对存在的技术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出新型装置,最终引进了中国消防通风和节能环保领域最前沿的高科技企业——恒爱节能环控有限公司,在孟州市产业集聚区建设节能环保产业园。目前,同济公司已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申通公司联合,涉足地铁环控均匀送排风(烟)与节能系统工程、蒸发冷却空调节能系统等的研发和生产,并通过与德国EBM、美国格林瀚克等世界一流知名企业的深入合作,联合打造中国规模最大的节能环控生产科研产业基地。目前,该产业园已开工建设,预计今年年底达产达效。
谈起工作思路,赵文超胸有成竹:“今后,南庄镇将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转型的抓手,坚持做到“一不”、“二引”。“一不”,就是不引进高污染、高耗能和破坏生态的项目。“二引”,就是引进产业型、科技型和投入产出比高的项目;引进有资金、有实力、有带动能力的战略投资者。”
工业转型方向明 高新项目强支撑
党建工作顺民意
贴心服务送进门
本报讯(通讯员李同波)办理准生证、党员组织关系,一个电话,党员干部就会上门服务;邻里纠纷、家庭矛盾,一个电话,党员干部就出面调解。一系列贴心周到的服务,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孟州市南庄镇“四个一”便民服务机制的作用和便利。
今年年初以来,南庄镇党委狠抓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建立了“四个一”便民服务机制,搭建便民服务平台,拓宽民意反映渠道,全力解决事关群众的难事、急事,切实让干部树立了形象,让群众得到了实惠。
建立一个便民服务点,搭建便民服务平台。该镇在各村建立一个党员便民服务点,党员干部轮流坐岗,为群众代办准生证、低保救助、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粮棉直补等事务,同时登记、处理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2013年上半年,为群众代办各项事务900余件,解决群众纠纷30余起。
发放一张党群联心卡,畅通干群沟通渠道。统一制作党群联心卡,卡上印有镇包村领导、包村干部、乡镇服务中心值班电话和监督电话,24小时不关机、不拒接、不漏接,在第一时间受理办理,方便群众寻求帮助和政策咨询。通过党群联心卡,接到群众求助事项60余件,帮助群众解决问题40余件。
建立一套民情档案,了解掌握村情民意。建立民情档案,内容主要包括村情和户情两个方面。村情档案包括村庄基本情况、“两委”班子、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本村人才库等方面。户情档案包括家庭基本信息、就业收入、住房情况、享受社会保障情况、家庭困难及矛盾纠纷等相关内容。通过村情民意档案,及时救助困难户30余户。
解决一批群众关心的问题,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全力推广实施一线工作法,让党员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党员干部通过点对点、面对面地为群众提供服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把“人性化”工作理念落到了实处,使居民生活中的“疑难杂症”在最短的时间被“医治”,实现了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的双提升。目前,党员干部已走访群众1500余户,帮扶党员和群众120余人,办好事实事130余件,化解农村信访案件40余件。
城镇建设行动快
农民欢笑进城来
本报讯(通讯员李同波)城镇化如何发展?小城镇如何建设?
孟州市南庄镇摸着石头过河,积极对城镇化建设进行了探索,经过调研,选择了符合部分群众意愿的“农民进城”城镇化建设模式。
在孟州市大定办事处建材商城南,有13栋高楼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孟州市南庄镇滨河新型农村社区项目。该项目占地70亩,可安置904户农户。
南庄镇党委书记赵文超说,城镇化建设只有在建设中与城区直接对接,引导农民进城,才能既快捷、又节资,让广大农民早日享受到城区的公共资源。他算了一笔账:500户农户进城可腾出土地1000亩,而50亩地就可让500户农户住上新居。
2012年,南庄镇政府出台了一整套农民进城规划、办法、实施细则,与孟州市政府出台的农民进城建设政策有机衔接,从整体规划到农户拆迁,都有具体标准,操作性相对较强。
南扣村民李平中说:“俺村不富裕,指望俺村建设新居过上城里人生活,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镇政府出面建设农民进城社区,俺当然乐意签协议。
农民进城,就业是关键。
2012年4月,南庄镇政府对全镇农民就业状况进行了普查,全镇有1万多名劳动力,其中50%已在镇企业就业,20%在外地打工,30%务农打零工。对此,镇政府出台了“加入社区安置就业”政策,凡自愿加入社区者优先安置就业。上口村村民王世玲家有5口人,有老宅1处、1.8亩耕地,她已和村委会签订了自愿加入社区的“协议书”,将1.8亩耕地流转给村委会,每亩年流转金900元,待入住社区后搬迁老宅。她家在村里属一般户,腾出老宅可按标准得到补偿,她说:“再添点儿钱可购社区里的一套中等面积住宅,镇政府已将俺家3个劳动力安置在企业就业,月均工资1500元以上,3人一年工资收入有5.4万元,加上其他收入,全家一年有7万多元的收入。”
去年10月,焦作市雯禹鞋业有限公司落户南庄,一次性招收当地农民工500人,对愿意入住社区的农民优先录用。到今年6月,南庄镇政府新安置3000多名农民就业,月工资最高的2800元,最低的1500元。
一位村干部说,农民就业增收了,入住社区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
农业调整辟蹊径
土地流转出高效
本报讯(通讯员李同波)“我想建中药材基地,听说这里负责土地流转工作,我来咨询一下”。日前,一位郑州客商来到孟州市南庄镇土地流转中心了解情况。“谢谢您对南庄镇农业工作的支持,请您介绍一下您自己和建立中药材基地可行性分析报告,如可行的话,我们将竭力为您服务。”南庄镇土地流转中心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了他。
去年6月,南庄镇党委、政府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使想流转土地的农民有了土地流转的场所,也使想承包土地的种植大户找到了去处。上口村的群众将该村1700亩土地委托镇土地流转中心流转,再由中心以每亩900元承租到孟州市田丰种植合作社耕种。现在群众不出村,一方面每年收取流转租金,另一方面在村里新办企业打工,通过整村流转,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了农业效益。
土地流转推进了农业中介组织的发展。去年到今年,该镇新增合作社12家,目前该镇直接或间接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1家,经营流转土地8000亩,主要集中在小麦种植、药材、养殖等农业生产领域。今年3月,在镇土地流转中心的支持下,盐西村成立了香翠核桃专业合作社,在吉祥路两侧种植核桃树230亩、11000余株,果农通过合作社引导群众做大做强核桃产业,最终实现生态致富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土地流转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该镇里村的红花种植集地,以河南省和岁丰农业科技公司为龙头,与河南省农科院、河南省农业大学中草药学院合作,走龙头加基地加农户的经营模式,公司投资1000万元,一期在里村承包300亩地,二期打算占地1万亩,与农科院合作,共同开发红花种植与种子深加工,并建立红花种植、油料加工车间,仓储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目前,该项目一期进展顺利,前景可观。
土地流转促进了粮食优质高产。把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利用自身种粮优势,通过集约化经营,扩大种粮规模,利用国家扶农惠农政策,提高种粮效益。目前,全镇100亩以上的种田能手80人,流转土地面积1万亩。如附马庄村的100亩以上流转大户就有5户,主要种植小麦和经济作物。张庄村的种粮大户谢新承包500亩土地,以家庭成员耕作管理为主兴办正新家庭农场。
南庄镇总耕地面积4万余亩,目前,全镇已流转土地3万余亩,通过土地流转,有力推进了农业现代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